初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目的里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其实,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多途径的。下面仅就语文教材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优美的景物描写不放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的名篇。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景物描写的精美文章。
针对教材中这些课文,教师要善于着眼于作者描写的优美景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些课文往往一段(句)一物一景一画,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完美的有声有色的立体景观。如朱自清的《春》,主体部分里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段文字一段写一物,各有特色,一物成一画,反复品读,使人陶醉如痴。学生在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出一种美景,美的境界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严格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对于精彩的段落或篇章更是要求做到一字不漏。在背诵中从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铭记于心,回荡于怀。第三,拓展练习。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景象,先仿写后创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人物的形象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新编教材中,很多文章让人感觉到人物形象的高大美好。《散步》中一家三代互敬互爱、相互体谅是一种美,《背影》里父爱子、子敬父是一种美,《麦琪的礼物》小俩口的真心相爱是一种美,《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是一种美,《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一种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是一种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样是一种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美……
教学中,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描写的语句,乃至细节描写的地方,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活动中收到教育,人格得到健全。如学习《散步》后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知道在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读到《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细节描写不禁潸然泪下;学完《最后一课》能对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感肃然起敬……就说明利用教材是能对学生充分进行审美培养的。
三.品味精美的语言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教材为媒体,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信息的传递作用于学生。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以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名篇佳作。朗吉纳斯说:“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词是相互依存的……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精美语言的品味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精美的语言主要表现在准确精当地使用词语和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上。教学中如果把握好文章语言的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法上的特色,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春》中写小草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嫰嫰地,绿绿的”。一个“钻”字准确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嫰嫰”写出了小草的质感,“绿绿”写出了小草的色彩。文字虽没有图片、声音那样直观,但它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美的享受。读着这样的语言文字,口中有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何尚不是在享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呢?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语文课文中很常见。如上述两例中,除用词的精当外,同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像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运用的相当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获得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要深挖教材,精心钻研教科书,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三美”——人物之美、景物之美、语言之美,在教学中就一定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程福松,教师,现居湖北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