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组件之一的生态教育已经在各高校快速展开。生态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很多,但遗憾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往往对于朝夕相处的校园资源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利用。其中之尤者,对校园植物在整个生态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植物资源在教育中的独特性作用缺乏深入研究。
高校是植物资源密集地区之一,充分利用这一普遍性资源,不仅符合就地取材,精简实用的原则,而且其本身即可成为生态教育成功之一范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植物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可在环境、道德、文学等方面发挥特有的生态教育功能。
一.基于环境的生态教育
贯彻生态思想的环境教育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构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比利斯宣言》明确指出:“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及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到教育政策之中。”基于环境的生态教育是高校生态教育的核心部分和直接体现。校园植物是校园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是这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校园植物在生态教育中发挥具有可操作性的作用呢?这取决于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协调合作的结果。
从学校层面来说,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绿化部门在校园规划的时候,要有鲜明的生态意识,应根据教育的需要对植物进行科学分类和合理栽植,做到既相得益彰,又适度集中,既因地制宜,又弘扬文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植物园与校园合二为一。在这方面,浙江林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做得很成功,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除在各具体专业中突出和加强植物文化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外,更应在全校开设《植物生态文化》之类的通识课,使生态知识和意识普及化。教务部门可制订一定的学分要求,确保受众的最大化。
再次,科研部门可鼓励教师加强植物生态方面的研究,实行学科交叉,将科学和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申报和资金倾斜等政策手段来为生态教育提供深度支持。事实上这些年来,许多学校的植物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如竹文化、花文化研究等,都能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观照,其成果付诸教育,深受学生欢迎。
最后,宣传等部门可通过广播、报纸、橱窗、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揭示植物与生态之关系,使学生对植物印象强化并产生亲切感。生态教育是终身教育,因此学校应鼓励和引导同学在离开校园后,同样能做生态维护的急先锋。学生是广大的义务宣传员,除向周围人进行生态宣传和教育外,有关部门还可在重要节日举行集中活动。如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就可举办“植物与人类生活”、“森林在哭泣”等主题活动,通过咨询、影像、资料分发、图片展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知识、灌输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的观念。
从学生一方来看,以下方面可身体力行:
第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亲近植物,观察植物,爱护植物。植物是我们天然的朋友,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是全体学生都应努力的方向。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教育学生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今日条件之根本改善,使我们认识常见植物成为完全可能。学生在感知植物的过程中,不唯生态素养,其他方面的素质同样会得到超乎期待的提升。
第二,要自觉参与,积极行动,在实践中内化生态意识。习惯在点滴,参与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大力提倡学生在宿舍或教室内种养一盆植物,这样不但可美化环境,也能体味汗水带来的充实和快乐。开展“我与佳木同成长”的植树造林活动,倡导每位同学入学后即在校园或相关场所种上一棵树并精心养护四年,毕业时移交下一届或学校绿化部门。这样不但锻炼了能力,领悟了道理,而且加深了对母校的感情,可谓一箭三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在亲身实践中,学生定会实在感受到环境营造的艰辛,完成一次生态的自我教育。
第三,珍惜一草一木,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以采取承包绿地,责任管理等方式,提倡废纸回收、谢绝一次性筷子等行动来表达对植物的关爱和对生态意识的呼唤。可结合名木古树调查、森林旅游、花展等形式,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环保意识一以贯之到校园之外。
学校重在建设一个可进行良好生态教育的大环境,学生则利用此来完成课程学习和自我教育。学生生态活动的结果,又成为新的教育资源,具有累积性和循环性。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生态教育光景日新的不竭源泉。
二.植于道德的生态教育
贯彻生态思想的道德教育,是以塑造新型“生态人”为目标的。“生态人”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方兴未艾,有关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显然存在着甚至是较大的分歧。笔者以为,所谓“生态人”,即是掌握了相当的生态知识,具有生态情志,并形成良好生态习惯和行为的人。生态道德是指遵循生态规律并将规律内化为心灵法则的理性机制。生态道德要求人应视自然、社会、内心于一体,臻于“和谐文明,永续发展”的境界。
高校校园植物在植于道德的生态教育中可发挥资源优势,顺势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之一是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人们遵循自然之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赵佶《御解道德经》),这就是说人们可以在顺道而行的过程中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生领悟。植物世界无疑是人生社会的一个象征,学生在接受植物文化时,很容易置身生态情境中,雨润心田,自然而然受到道德教育。植物是自然之道化育而成,它在阳光、空气和水的哺育下成长。同样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成才离不开环境的助力,这就启迪人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植物层次分明,品类繁多,井然有序,四季荣枯,无不是大道节奏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使人们领悟到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尊重是多么合乎天理的一种品德,要尊重自然、现实、规律、社会、他人等,有尊重才有理解,才有和谐和秩序。理解又意味着责任,维护多样性的存在,在工作中各司其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对社会大道良性运转的道德担当。植物宁静无语,然它不择地盘,不避险恶,以它的存在和生长展示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这正是先哲谛观自然后饱含深情的感悟。共鸣于此,人们可以直观体验到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生命精神的澎湃诗意。尊重生命,不只是自尊自爱,更要对他人生命予以最高敬重,因为“以人为本”的基础在于“以命为本”。谴责恐怖与暴力,维护和平和安宁,让生命之花怒放,这应当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大学生永存的一份庄严道德承诺。
道德力量的源泉在于爱,这也是生态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道至仁,大爱无私,这在植物文化中得到彰显。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的仁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孔子在强调“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时候是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仁爱伦理联系在一起的。植物深刻影响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它对人类的贡献是无言的大仁。植物与人类友好相处,在精神上早已成为朋友和知己。“以已及物,仁也”(《二程全书》),古人将自己的大爱也推广到包括植物在内的大自然中。因为爱,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密无间,建立的是平等的交流关系,故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全书》)。这是一种宝贵的生态精神,可为今日生态教育提供哲学基础。明乎此,便可赋予爱护花草树木以重大道德意义。这不再单纯是环境保护的被动意识,而是关乎仁爱之心的精神力量。爱护一片绿地,生机洋溢的是你的爱心;不攀折树枝花朵,呵护的是你光风霁月的仁者心地。如果心中充盈着爱,则宽容、平等、责任、独立等现代意识就会被一种道德自觉唤醒,人类与环境的生态认识和理解会更上层楼。
由于个性、职业、环境等各异,人们对道德内容的侧重和弘扬会表现出不同。植物文化同样可以为这种生态化的自由选择提供启示。我国以植物来比拟德行的传统源远流长,在生态教育中可引导学生各取所需,在道德修养上树立起适合自己的范型。如个性追求刚强、坚韧而乐于挑战者,可引导他们亲近那傲霜不凋、坚挺干云的松柏,已成其进取人格;个性喜欢宁静和低调的,可让他们从虚心守节、淡泊物华的兰和菊那里找到共鸣,以成其艺术人格;若气质重于综合,刚柔能相济的人,则可引领他们静对竹林,体会竹身上体现的坚贞和虚心相融、清高和平易互补的操行,已成其君子人格。犹如不同的水土养育不同的植物一样,各异的气质和个性铸就的是不同的道德人格。植物的五彩缤纷是一个健康、和谐、乐观世界的象征,道德辉映于人表现出来的万千光芒,昭示的正是生态精神的无声形态和隽永魅力。
植于道德的生态教育,归根结底是心灵教育。心灵与花草树木是友朋的相互对话和感悟,这是一种自我行为,是不期教而深受教的妙不可言的化境。为其如此,这种生态化的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法判若两途,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必然会掀起对反道德的道德灌输法的革命风暴。
三.根于文学的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对技术时代的一种危机反思,它对物质和消费的过度张扬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主张应该更多从精神层面来求得和谐幸福,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它和文学的关系就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文学是人学,它最大的作用是陶冶情操,振拔精神于物质泥沼之中,因超越而成境界,从而使人们能提高生活质量,并保证长远健康的发展。正如王国维在《文学与教育》一文开首所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能感知到植物与文学结缘之深。植物不只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比兴和象征惯用的意象。这使得原本无生命的东西得到人心灵的移情和点染,从而架起了天人一体的桥梁。有意思的是,“生态”一词在古文中也常常与植物连类相用,如“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萧纲《筝赋》),“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刘基《解语花·咏柳》)等。古诗文中的“生态”,多半含有美好姿态、生动意态等意思,这与今天所言生态内涵有相叠之处。
利用校园深厚的植物文学资源促进生态教育,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学校可以在教学中贯彻生态教育理念,让它借着植物文学的翅膀飞到学生的心灵里去。首先,应对教学方式大胆改革,允许文学类课堂在讲到相关内容时,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花草树木间。师生徜徉其中,对景涵咏,在色、香、形、声一应俱全的真环境里,对文学的理解一定会风味清新,鲜活可人。不只是教学内容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了生态理解,而且和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生态的自然体现。其次,在相关专业开设《植物与文学》课程,以此进一步扩展生态文学研究。课程内容以校园植物为基础,将讲授与生态化体验结合,在打破教室和自然壁垒的尝试中,将生态教育之“器”还原并升华为教育生态之“道”。再次,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生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优秀篇章。在农业社会的天空下,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大地的绿色蔓延着宁静与安详。人们在对这一方生态家园心驰神往的同时,不知不觉间也完成了一次洗涤心灵的自我教育。
犹如植于道德的生态教育对传统灌输法的批判,文学化的生态教育也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生态教育中天然的启发与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少同等,而且前提还必须是老师的引导能“顺天而行”。教师要做的不是以全知的语气告诉同学,文学中的植物是何等奇妙,而是用陶醉的眼神目送他们走出钢筋水泥的建筑,满怀好奇地来到校园植物王国。在大道自然的熏陶下,学生会慢慢明白在花木丛中诵读文学作品和进行文学思索是一件非常文学化的雅事。在日久生情的体验中,流连者将植物看得自家兄妹一般,刹那间明白了古圣人“民胞物与”思想的妙谛,于是哲理成为心灵之河上的一叶扁舟,这是何等神妙的美的享受!循循善诱的教师在这种状态下,一定鼓励学生将感受写下来,将体验化成文字,完成一次生态化写作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植物的文化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去丰富和完善。心灵和植物的每一次感应与融合,都是文学与生态意识同时作用的结果。一次次感应和融合凝练起来,经过理性的观照和沉淀,便成为文化之一因子。天地大美不言,这是静穆而伟大的生态,它是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导师。礼于天道,对自然永怀敬畏与谦卑,这份虔诚不假他力,它源于每个人生生不息的内心。
规划和建设校园植物文学景观,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台北植物园有一处名为“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的人文景观,将古典文学中常见植物归结于此,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其间。这为校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虽然资源无法与植物园相比,但是校园可以相对集中栽培一些常见文学植物,使之成规模、呈特色。如可以开辟“唐诗植物园”、“梅园”、“荷塘”等。在这些特色园区,可树立雕塑,建设长廊等。如在“荷塘”边立起朱自清先生的塑像,便能让人立刻想起优美的《荷塘月色》。或将杨万里《小池》诗镌刻在标牌上,当人们散步的时候,吟诵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与眼前所见相互印证,伴着盎然的情趣,对生态的感知自然就更加深切了。文学创作是生态参与的普遍性形式。学生直接置身于植物环境中,眼之所见与手之所写同步,这种高度生态化的个性创作值得嘉许。为此,可以在林深花茂之处,设一堵“文学墙”。象古人题壁书写一样,鼓励有灵感、有兴致、有勇气的作者在墙上抒情写意,后来观者可尽情鉴赏、点评、回应。如斯则人与自然、人与内心、人与人都可以通过文字交流,在知音般感受中体会到天地之美,大道之奥,生态之妙。
根于文学的生态教育,是对人审美需求和能力的高度肯定。在和谐、自然、宽容、多元、持续等价值上,文学的追求与生态的目标完全一样。青草、红花、绿树,这些生态的存在因为文学化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忘我的境界。在文学的引领下,人们变得越来越会欣赏生活,越来越懂得要像清除污染一样净化心灵,越来越认识到要象呵护草木一样珍重一切美好事物。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学人格塑造,春风化雨,代代传承,这对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功莫大焉。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妇孺皆知的格言。“木”与“人”并举,无意间将以植物为代表的自然与育人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了。校园植物在整个高校生态教育中的功能已如前述,需特别强调的是,三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分而论之不过是为突出重点和行文方便而已。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终极目标是做一个“生态人”,而不只是一般的环境保护者。生态教育当然是一种手段策略,但更是理念和目的,这就决定了它背后的哲学价值和驱动力。
具体而言,基于环境的生态教育侧重追求的是一个“真”境界。无论是环境建设还是保护,人们都力求遵循最真实的自然规律,还原最真实的花草树木,与此相呼应,人们的心灵也和着自然的节奏呼唤着真实和纯净。植于道德的生态教育的宗旨在于一个“善”字。这是在伦理意义上对“真”境界的升华,它是生态哲学对人要求的理性境界,反映了自我完善的愿望。根于文学的生态教育则体现了极具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超越之“美”。人们自信地用直觉响应那花花草草的亲切召唤,用童心般特有的好奇聆听着林间天籁,听任心灵陶醉在生命交响的诗意中。道法自然,大道为一,生态教育中的这种真、善、美相合相融的呈现,正是生态精神的生生不息的和谐境界。一树一木一世界,一花一草栖神灵,校园植物以其全部的光辉和灵性照耀着高校生态教育前行的路。它们和自然界的万千事物一起,改变着人们的体验方式和思维模式。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心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永不枯竭的核心动力。
※[此文为校思政课题“校园植物的文化研究”成果]
彭庭松,浙江林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