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障碍是阻碍口头作文教学的核心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学生对口头作文没有恰当的动机,毫无兴趣,充满了厌恶甚至恐惧,那么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这些障碍将会在学生心理上不断温化,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到那时候,再想清除这种障碍就非常困难。因此,及早地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势在必行。
一.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到生理上的正常发育现象,消除他们的羞怯感以及疏远感,让他们积极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其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可以通过让学生多学习,或者多阅读等各种方式。再次,采用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等各种方式,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不怕普通话不标准,不怕用语不规范,不怕话题不新颖,不怕观点不深刻,不怕同学笑话,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老师要在学生完成每一个训练内容后,既有中肯的批评、修改意见,更有肯定和表扬。教师可表扬其话题的新颖,思想的深刻,语音的准确,表达的流畅,姿态的自然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同时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努力,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关注学生情绪,激发表达欲望。
中学生作文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口头作文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心理条件。实践表明,愉悦的心境是顺利贯彻作文教学计划、安排作文训练序列的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热情是一种较持久、深厚、浓烈的情绪状态。“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主要是依赖于热情。热情驱使他前进,促使他排除万难。”(B·B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道路是迂回曲折的,需要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作文训练的过程,也不可能永远充满趣味,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热情。
三.采用机智手段,激发表达兴趣。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必须要有兴趣作为学生心理上内在的“激素”。学生对口头作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从何而来,究其实:从需要来。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代表着新的一面,是促使人的心理及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当学生认为某种东西是一种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克服种种阻力,努力去得到它。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和口语表达的训练联系起来,就会使他们主动地克服自身智力活动中的“内向化”,冲破“闭锁性”不利一面的桎梏。
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争取胜利,使别人尊重自己,是初中学生心理需要上又一种实惠的东西,想办法使学生处于争胜比强的辩论之中,也能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能够主动训练自己良好的口头作文能力的环境和气氛。初中学生较小学生而言,其行为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强的增长。他们的行动除了有受兴趣支配的一面以外,又有受自我意识支配的一面。而在自我意识行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一系列的困难。这困难有内部的(如自身闭锁性所表现出来的矜持),也有外部的。外部困难的克服,除靠主观因素外,学生所处的集体的状况也起着重要作用。作教师的都会有这种感觉:在一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班级里,有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主动发言;而在一个比较死板的班级里,即使是外向性格的学生也会沉默不语,班风对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如果班级里有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发表见解的习惯和气氛,学生就会从各个不同角度,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来揭示课文里的思想和寓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能力的训练,努力地给学生创造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范伟华,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