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00

[ 刘 婷 文选 ]   

不可小视的“小样(儿)”

◇ 刘 婷

  放眼网络和现实生活,百度贴吧有“小样儿吧”,《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主角被称为钱小样,虎头的畅销著作名叫《大师的小样》……这些现象里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运用了一个“时尚”词——“小样儿”!究竟“小样儿”是怎样的一个词呢?
   首先我们来区分小样与小样儿。小样是多义词,在《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中的解释为:基本义,报刊杂志上一条消息或单篇文章的校样;引申义,样品或模型。而“小样儿”来自于东北方言,在《简明东北方言词典》里它的解释是:看不起别人时常说的轻蔑语。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小样(儿)”是在东北方言“小样儿”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它从东北方言中被引用到我们日常交际中,运用于口语、网络媒体甚至印刷刊物。使用时,“样”后面的儿化常常省略。它的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在青年人群中被较为广泛地使用。它的意义概括为:(1)表示对说话者的轻蔑;(2)(朋友、爱人等之间)亲昵的称呼;(3)用来形容可爱等状态,带有宠溺的意味。其中第一种是保留了东北方言里的意义,后两种意义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引申变化而来。使用的模式主要有:
  (1)人称代词+小样(儿),例如:“你小样(儿),最近怎么没见着你?”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小样(儿),例如:“看你这小样(儿),就知道你搞不定。”
  (3)指示代词+小样(儿),例如“瞧你美得那小样(儿)!”
  (4)直接用作代词,例如“小样(儿)!”。
  小样(儿)的演变转化是诸多原因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接触。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使不同的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接触包括语言要素的借用和语言系统的借用。语言要素的借用则包括借用某些语汇成分、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方言之间同样会发生语言接触。“小样(儿)”就是东北方言与共同语接触的产物。共同语借用了东北方言里的词汇“小样儿”,并在一定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它的本义。再而,信息时代的信息流通速度较之于以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媒体宣传的泛滥,网络传播的广泛,加之这些宣传手段缔造的一些公众人物,包括明星、演员等等。这些都为各种语言接触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词汇的借用提供了通道,并加速了它的传播。“小样(儿)”在这样的环境里以极快的速度被借用到共同语中。在“小样(儿)”的传播过程中,像小品演员赵本山等东北明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春晚这类具有号召力的电视节目中对“小样(儿)”的运用就比一般时候更具有影响力。80后写手郭敬明、韩寒在其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中对“小样(儿)”的发扬,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面说到,“小样(儿)”在一定的社会因素作用下改变了它的本义。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因素导致了含义的迁移呢?可以看到,“小样(儿)”的浪潮是由一批年轻人引领的。这一人群在许多新潮语言现象的推动(比如网络用语、表情符号)中功不可没。“小样(儿)”等流行语言现象在青年人群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因素。主观上,21世纪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时尚,渴望与众不同,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其次他们接受能力和语言能力强,更新信息的速度较快;再而,客观上,他们与网络等媒体的联系紧密,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小样(儿)的意义迁移也是由这样一群青年人所引发的。行为与心理总是息息相关。青年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勇于尝试新事物,所以在用语上追求“陌生化”。这也应该是“小样(儿)”发生意义变化的原因之一。
  从“小样(儿)”这个语言现象,我得出一些思考:
  ①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出现之初是在一定的人群中,使用在特定的范围内,之后再由小及大;
  ②新媒介在诸多新兴语言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已无可厚非,并且与语言相互影响;
  ③这些语言现象暗含青年人群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④语言之间的融合,一方面会使持不同语言的种族相处更融洽,也会丰富语言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语言的一些不规范现象。
  “小样(儿)”的变化反映了深层次的时代信息和潜藏的社会心理,不容小视。
  
  刘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学生。

不可小视的“小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