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70

[ 施建林 文选 ]   

全面检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 施建林

  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这一主流社会思潮的明证。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动不动就冠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正因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关注生命开始反思,才有了今天的新课程标准,才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新理念。然而,在反思语文教学,关注生命的同时,语文教学总是从教学过程来予以反反复复地探头,铺天盖地地进行狂轰滥炸,很少全面检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众所周知,语文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充分的读,就没有感悟,也就谈不上深刻的思考。同样,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积累,也就谈不上生动的文学。不光是教育工作者明白这一点,所有有文学修养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因此,如何读,如何悟,如何指导学生读,如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等等,几乎把所有的角落都翻了个遍还不算,大家依然在如痴如醉、没完没了地探讨。然而,却很少从学生生命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读书时间。
  有些专家不但不考虑,还一味地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发出感慨,认为传统教育重在传道,而现代教育重在传器,甚至呼吁语文教育要回归传统。殊不知,我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私塾制教育,虽然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教育,但它的知识范围相对简单,主要是讲经史子集、婚丧嫁娶知识。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因而形成了“读书死,死读书”的怪圈。然而现代教育呢,是学校教育制的社会教育,教育内容除了人文分科的教育,还有自然学科的分科教育。即使现在单一的语文学科,不光有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还有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类的文明,还要涉猎太空行走、深海探秘,甚至科技广告的常识。而且每一科都有各自独立的教材,独立的课时,独立的教师,甚至独立的作业。阅读只能被挤在一旁呻吟,学生哪来大量时间阅读?再加上升学考试制度的推波助澜,学生只能不分昼夜地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为了求得总分地提高,心理负担特别大,他们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哪有时间和心思静下心来阅读?我们的教育专家却不顾学生的这一残酷实际,一味地指责学生不去阅读,岂不是把学生的生命放在大火上炙烤!
  我国有好多国学大师出于对国学的无限热爱,他们奔走呼号,要恢复繁体字,他们认为繁体字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众多信息,我们不能抛弃。他们甚至还认为拼音化和古文今译都不科学,是走上了“歧途”。是呀,我国两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国粹太多太多了,哪一样都难以割舍。我国唐宋时代的诗词是多么的辉煌,是多么令我们引以自豪,这是不是也要我们今天的学生练习写作,恢复到古代的盛况呢?就拿这次专家为了规范写法,仅仅动用了几十个汉字,就在全国掀起了巨大波澜。可见,在科学知识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国粹也要有所忍痛割爱。数学教育放弃了珠算教育,放弃了立体几何的教育,增加了更迫切、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就是非常明智之举。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什么一方面在大量减少教育时间和高喊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另一方面却要在增加语文的难度呢?为什么就不肯暂时割舍一点?只要稍有达不到古人的要求,就要遭到无端的指责,这恐怕是不尊重人的生命,不理解人的生命,更谈不上关注人的生命了。
  无论有什么理由,我们都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书,否则,不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渎职,也使学生的课外生活产生无限的缺憾,使他们的成长难以圆满。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阅读环境吧:大量的影视作品,无限的互联网,各种视听高科技产品,既廉价又方便,它们无时无刻不充斥于学生的课余生活。致使一些学生崇拜歌星、影星可以发疯发狂,可是,对大文豪、科学家等伟人却漠然视之;有些学生对言情小说的萎靡颓废,对武侠小说的血腥恐怖可以如痴如醉,而对闻名遐迩的巨著却是嗤之以鼻;有些学生对流行歌曲模仿得惟妙惟肖,对一些名人名言却是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如何抢占这块阵地的呢?我们的教材依然是板着面孔教训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感兴趣。不仅如此,编者在课后的探究与练习中,不是千方百计地从整体上去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感悟,不是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生命特点去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而是至今还在要求学生去揣摩什么句子的含义,甚至是深刻的含义。有些句子本来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无论你用什么句子都难以表达准确,却要在教学参考资料上卖弄文采地说上几个含义。不要说学生学起来很累,就是教师教起来也很累,学生又怎么会感兴趣呢?
  语文的文味,说到底就是人味,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人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离不开教育环境,特殊的环境对语文学习有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大家的共识。今天的科学技术奇迹般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极大便利和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最突出的问题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提升之间很不平衡。膨胀的物欲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他们除了金钱和时尚之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就这样在经济浪潮中逐步沦丧。因此,语文教育跟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冲突,社会现实和网络中的欺诈行为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学生构成了巨大威胁,老师所进行的传统教育都被眼前的残酷现实毁灭得差不多了。什么勤劳、善良、勇敢等良好的品质在学生中似乎很难找到,取而代之的是用金钱去衡量一切。正因为道德的低下,专家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才把目前的语文教育一棍子打死,全面否定了语文教育的改革。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和巨大压力下,语文教师早已身心疲惫,但是还在积极地参与改革,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语文教师已感到无所适从了。在全面强势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越来越少。初中一周除去两节作文课仅有三节语文课,就是这么可怜的三节课,还要硬着头皮去教学生不怎么喜欢的语文教材。即使这样,时不时地还要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冲掉。可是,我们的教育专家还要加码,目前又在大声疾呼重视语法的教学。哎,请正视现实好不好?请多多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现实行不行?不要再去追求语文教育的“高大全”了,语文教师早就力不从心了。既要马儿好,还要马儿少吃草,可能么?
  当然,笔者这样写不是否认语文教育的改革,更不是要丢弃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国学之精粹,这要有个规划,要统筹安排,总不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记者、编辑,或是国学大师吧。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有没有达到?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因为任何否认语文教育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的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好语言文字,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个工具来学习各种人文科目和自然科目。”(2008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国学”专栏刊发表的马智强先生的《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一文语。)这就对啦,九年义务教育能达到这个水平有什么不好?我们的科研人才不是像雨后春笋那样层出不穷吗?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是迅速爆炸吗?至于国学大师们有什么遗憾,那就把他们的遗憾放到大学,或是研究生去搞科研吧?如果说教育的失败是围绕着考试大棒转,没有推进素质教育,严重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是对的。如果说语文教育只是传器,没有传道,那就太冤枉了。从教育大纲的“文道统一”到今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教材到授课,甚至练习作业,语文教师没有哪一样不在传道,只是如何做到和谐统一,这恐怕不只是语文教育所能承担得了的。这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在研究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同时,却无意间又损毁了另一种现实的人文性。我们必须全面检讨,才能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改革的脉搏。
  
  施建林,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如皋。

全面检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