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的今天,每个教师不仅要扎实地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对个人素质的高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须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何为“习惯”?就是指长时间逐渐养成的,经常自觉运用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终身受益。俗语云“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习惯尤为重要,因为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那只是沧海一粟,而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依靠自学。好习惯就是成功的自学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瑰宝开展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等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展示才华,追求卓越,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品尝喜悦,增长知识,激发兴趣。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不要吝啬你的赞扬,不要吝啬你的喝彩,不要吝啬你的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涉猎古今中外作品,鉴赏名家、名篇、名段、名句,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的博大精深,让学生自然产生深入学习的愿望。
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要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习惯,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而且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苏霍姆林斯基把“复习”称为“学习之母”。
及时复习,是学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三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笔者曾对所教班级69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69份,内容主要是家庭拥有家电、机动车、书籍的数量、学生看课外书的数量等调查。家用电器、机动车的使用较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处于或正向小康过渡阶段。但作为书籍这类文化必须品的拥有量却让人堪忧(见下表)
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震惊:经常看课外书的有25人,偶尔看看的30人,从不看的5人。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占去了,据统计,69人中看过《流星花园》的有65人,假日、休息时间大部分被连续剧占据,追星厌学就成必然。再加上家长的重视不够,不懂得辅导与约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很差,因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相对较差,阅读面窄,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由此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确实是迫在眉睫。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新课标就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去图书馆、书店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要开始,到写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只要日积月累,天长日久,一篇篇、一本本地读,学生的头脑就会丰盈充实起来。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和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惧怕作文、作文干瘪、无事可写和东扯西拉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才能找到开启智力发展能力的途径。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观察可以获取智慧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物、事物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会丰富,分析综合能力就会增强。因为课余练笔,源于生活的活水,学生就可以随心而至,流露真情,披情入理,妙笔生花。与此同时,课堂上勤于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去感悟、体会、质疑、探讨、求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师生在平等尊重信任中推进教学和学习的进程。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读读、议议、评评,说说文章的写作特色,记记文章的佳词妙句,写写自已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模仿作者遣词造句,让学生学习作者谋篇布局,学以致用,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帮互学,共同质疑,一道解疑,各抒己见,开阔思路,见别人之未见之妙,明他人未明之理,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学语文的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让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做教学的有心人,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一定有很多好方法应运而生为学生所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曹德秀,湖北钟祥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