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建国初把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2001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修改,最后仍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上。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表现出这样一种基本一致的认识: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认识当然是应当肯定的,因为教育必须有为一定社会所需的特定内容,要遵从社会的需要。语文既是思想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工具;语文还是工作和生活的工具,有着实用和中介的智能,它的工具性表现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来源于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并存的本性,也正是后者使得语文教育教育具有了社会价值,具有了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儿童,他的生存依赖于他的谋生的才能与技艺”,从这个方面来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以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为基础,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
但在过分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应该看到这种教育目的观的形成与现代科学[2]的兴起息息相关,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人类社会及人的发展出现了偏执——物质对精神、科学对人文、人才对人格的排斥,教育的属人性、目的性倍受冷落,甚至被遗忘,而完全成为工具,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伪装。它使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将教育的目的固化为客观知识的授受、获取谋生的手段,这是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它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视”。
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决定了语文教育是以语言学习作为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因此,语文教育应该灌注强烈的人文精神,关心学习个体的发展,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成才”,而是“成人[3]”,它所重视的是作为主体的个人人性潜能的发掘。因而是将“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融为一体。因为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活动。首先,语言是人与世界相互联系的根本纽带。人就是生活在语言之中,人是按着他的语言形式来接受世界的。当人们掌握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就同时接受了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构成了人的重要的文化环境。语言成了人们所感知、体认、理解的世界形式。其次,学习语言不仅是学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历练语言能力,而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最后语言也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一部分,“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它是是人的思维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严整而有条理,从语言中看到的世界是经过特定的文化分类组合、充盈着人的主体意识的世界。由些看来,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充满“人文性[4]”的语言教育,是“以语言立人”,因此,它必然要求以人为本。
然而,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在实现语文性质还原、功能回归的同时,语文教学又普遍存在着另一种倾向,即:单纯强调语文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这可能是基于对盛极一时的语文教学政治性的一种批判和背离,但矫枉过正,工具性的弱化,又同时带来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以上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做法,不仅使语文教学性质模糊,功能弱化,而且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下降:汉字书写糟糕,错别字成堆,用词不当,句子文法不通,阅读理解片面,审美趣味粗俗。甚至写不好一纸便条,一封书信,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等等。
中学语文教育出现的这些偏失,正式由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的的不明确造成的,教育首先是为社会服务的,提供各种合格的人才,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正式由于此,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应该跟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是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最核心的,就是它是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学科。语文课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语文工具性教育应该是语言技能教育,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语文教育的功能依然必须强调其实用性。一个社会的人首先要解决他的阅读写作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讲其他更高级的要求比如说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其实人文[5]素质的教育确实是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但它不能代替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全部教育的使命,并非某一课程的特别任务。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理解上,最恰当的比喻是皮毛关系一工具是“皮”,人文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谈贴切也最形象最直接的表述。既如此,重视而且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应该是语文教学重点;如果疏离甚至抛弃这些,而在语文裸尝中,妄谈所谓的思想和“人文”,那就既没有了“语”,也没有了“文”。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认识。这一观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性,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观点,同时,也为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6]的语文,其人文性是其内容,而工具性则是其形式,两者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将其割裂开,片面强调任何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都有失偏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时,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才能使语文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复兴著:《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主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 (1)
[4]赵红.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3)
[5]缪红娟.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的发展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99-100
[6]张兰云.浅谈语文学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1):107-108
曾定平,女,四川宜宾方水中学教师;邹永祥,男,四川宜宾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