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他善于进行心理分析,采用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和写信等手法,以精神分析为透视点,将心理描写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用激情、冲动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淋漓尽致的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用细腻工笔式的描绘人物处于冲动支配下不能自制的精神状态,从而赋予小说人物以强烈的感染力。高尔基就曾经称赞茨威格作品的独特手法和感染力: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和奇异的表现力。茨威格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看似平淡的故事,却由于叙述角度上的巧妙设置,而使得这篇小说别开生面,荡气回肠。本文将从创意写作和结局设置这两方面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进行浅析。
一.创意写作
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框架叙事(frame narrative)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至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读完信的男人,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神色,只是“悚然一惊”,“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2]。这是小说的基本框架。其中嵌入的故事是这位陌生女人写的这封厚厚的信。她以最诚挚的感情讲述了她与作家R先生的三次相逢,加起来只有三年四夜的相处,但是却是这个女人视为一辈子的短暂一生的故事。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使得整个叙事文本建立在“我”的视野基础上,不仅以视听在感知世界,而且以心灵来感受世界。透过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叙事进入了心理世界层面。它翻开了人物的潜意识,兴致勃勃地窥探着人物心理的颤动。一种散发着弗洛伊德味道的内视角的采用,把一个熟悉的故事翻过一面进行别开生面的仔细审视,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理小说的文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由“我”来讲述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在“我”的娓娓叙述中,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我们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感受去感受,追随着“我”的心路旅程在向故事的结尾前进。通过“陌生女人”的主观视角,我们能窥见她敏感、柔弱,又充满爱的激情与坚强等等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就具有这种双重艺术效果:一方面,听者跟叙述者进入故事,感受真实,由于叙述者的引导作用和人物现实的在场性,听者就会把感情向叙述者身上倾诉,同时也向人物倾诉;另一方面,由于叙述者的时空作用,听者又随时可以回到自我的时空从而制造超然的优越感,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3]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通过一抹素笺了解到一个痴情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她的失望,时而如梦中呓语,时而如暴雨急泻,如一曲凄凉、哀怨、忧伤的乐曲。其语言深挚感人令高尔基都为之动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以书信体叙述故事。哈代(Thomas Hardy)曾在早年对书信体作了这样的评述:“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姑且不论其缺点)是,听到一方的话之后,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4]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书信体的特点。采用即时倒叙的形式,把事情完整地展现在收信人面前,作家R先生是读信者,我们读者也是,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能够与读者更加亲近的温暖基调。同时,书信可重复阅读的特征,经过反复多次的与写信人进行沟通,感受写信人在回述时的即时评论,更能深入其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之深切。我们正是在陌生女人凄婉的叙述中,被她感动,为她感伤。作品采用书信体加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为女主人公吐露肺腑、倾诉衷情提供了最佳方式,它更易于接近心理的真实,有利于作者直接将读者带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封绝命笔式的情书中,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爱情圣人至诚至真的情感与忠贞,它犹如一部凄婉动人的乐曲,娓娓诉说着她的激情、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和她的颓丧。小说中在段落句首不断重现的句子:“我的儿子昨天死了……”[5]犹如乐曲中凄切、哀婉的乐段反复传导出一种无限忧伤的悲剧情韵。采用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真挚的柔情和惊人的坦率融和一体,塑造了一个受情欲、性欲煎熬,盲从自己的无意识举动,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却又至死不悔的集多情、痴情、愚顽性格为一身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
二.结局设置
作品的结局是富有叙事特色的。陌生女人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向R先生倾诉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像似吐露秘密一般的叙述,在最后的叙述中也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结局。作品的结局既是一个结局,又不是一个结局,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结局,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陌生女人与R先生为读者共同设置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即“开放的”结局。含混、矛盾、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判断性、不可靠性、疑难、断裂、延宕,这些都是开放的结局所造成的效果。[6]开放性结局在小说中的运用,引导读者积极投入小说阅读,也指引读者去猜测作家R先生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并沉浸在“陌生女人”那悲惋凄美的悲剧结局中,为她叹息,为她感伤。“死亡看上去是确定无疑的终结,但总会留下某位沉思冥想或者困惑不解的尚存者,某位正在读墓碑上碑文的人。”[7]
茨威格在写作上的态度严谨。他力求作品简洁,生动。他说:“只有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气呵成,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8]小说的结尾描写更是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的目光忽然落到面前书桌上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9]一切都暂时归于沉寂,我们读者与作家R在掩卷之余,仿佛聆听了另一个世界吹来的冷风和阵阵幽怨的悲伤心曲,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感雾霭中发现了那盏随风摇曳的烛光终将幻化为一朵最后的白玫瑰。结尾诗意朦胧,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是十分高超的,在作者的生动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及结局的叙事技巧,叙事学理论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表达,因而我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资源丰富的叙事学分析的范本。
参考文献:
[1][6]安德鲁·本尼特 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 李永新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9](奥)茨威格:《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编者著名此言出自于哈代1878年4月的笔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奥)茨威格:《昨天的世界》,斯德哥尔摩,1949年德文版。
罗菁,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