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79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论探索

◇ 周 龙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逐步地让学生对生活由“知”到“好”再到“乐”,进而用真情实感反映生活。
  “生活化习作教学”也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
  
   二.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1)关于作文走近生活,在我国古代,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主张的生活作文。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也离不开生活,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3)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也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
  (4)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原是说话之延伸。作文为社会生活所不可缺之技能。”“大力提倡学生作文,生活作文,为发表积蓄而作文”。
  (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习作。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今天,我们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模式研究
  
  习作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这个过程就是师生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合理有序,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教学模式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深入生活——摄取习作素材——语言表达”。
  深入生活。学生天天在生活的情境中成长,但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并没有有意识地观察、了解、领悟。深入生活,就是要把无意生活的状态变成有意生活的状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重新观察山水风光、重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重新认识故事的发展过程、体验生活的情趣等。
  摄取习作素材。生活本身的内容并不是习作的素材,要把生活的内容变成习作的素材,还需要学生带着浓厚的情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习作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对生活越深入,寄予的感情越浓厚,习作时的素材就越丰富,越具有典型性。
  语言表达是习作最后的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小学生作文的难点不是“写什么”内容问题,而是“用什么词句写”的语言问题。他们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到纸上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选词选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换。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具体的表达实践。
  
  周龙,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