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对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新的认知上的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建议。这种建议注重构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其操作性、实践性几乎等于零。随着课改的轰轰烈烈,各种名目繁多的观摩会、交流会、研讨会、现场会应运而生,各色专家学者抱笏登台,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反复阐释,而公开课、优质课更是把新课程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合作、探讨与研究,各种新潮时尚的教学理念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极尽张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回归到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果真如此吗?其根本症结在于急功近利,矫情虚饰,热热闹闹在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
由于公开课带来名利双收的共生效应,各主办单位都心知肚明,邀请推荐的参赛者多为首屈一指的代表,不是专家,便是学者,而且各种头衔聚集一身,不是名人也成名人,众星拱月式的捧着,课堂极尽可能刺激学生,征服评委,取悦观摩者。追求形式上的轰动效应,人为制造假大空的局面,导致形式主义甚嚣尘上,矫情做秀泛滥成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探讨”当先,浮浅效仿。
凡公开课似乎千篇一律都离不开“探讨”这一环节,它好像成了新课标的旗帜、标志,似乎不用就赶不上新课标的要求一样,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它的理解还处于一种盲目效仿的皮毛阶段,没有领会其精髓,生搬硬套,而教者大多找几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问题面大、量广,缺乏深度和探索性。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冷场,课堂极尽鼓动之能事,行章就草,浮光掠影,虚情假意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抛眉弄眼掩盖了学生的本真发挥,绘声绘色抛却了学生的个人感受,试想,这种教学是为了取悦谁?评委、观摩者还是学生?等到学生讨论之后,教者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现自主、民主、合作,却在归纳时仓促、简单、肤
浅、草率,缺失了自己的见解主张,更有甚者一味认同学生,缺乏个性创见!
二.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语文课本质上是教者文学素养的体现,是学者、教者对文本的渗透、理悟、潜移默化,需要调动学者、教者的情感体验,或理性地解剖文章,或激情的与人物共鸣,教者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沟通起来,找准一个切入点,与学生产生共鸣,探讨、理解文章阐释的观点以及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找几个具有辐射性的问题广泛讨论,草草了事,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思辨性、逻辑性,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本教学中去。笔者曾聆听过某位学者上课,其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者在上课前在黑板上方悬挂马克思头像,播放《国际歌》,臂缠黑纱,胸戴白花,缓步走进教室,开始授课,气氛肃穆、庄严,但听课者却感到压抑、沉闷。表面的夸张虚饰掩盖了人们对伟人的缅怀,对伟人功绩的赞颂。
三.“新、奇、美”为佳,猎奇迷离。
唯“新”,唯“奇”,唯“美”似乎成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评课者的不二法门,极具代表性、普遍性,优质课的评比倘若教者不使用多媒体似乎就赶不上改革的潮流,缺少创造性,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评课将其列为得分点,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统统使用多媒体。电脑代替人脑,机械代替手工,诸多媒体一拥而上,展现通才,粉饰课堂。教者要求普通话特别标准,音色特别甜美,音质特别纯正,甚至人也要倜傥风流,而与之辅助的板书也唯正楷字至上,字数愈少愈好,板书愈精愈好,写不厌细,精雕细琢,缺失了教者的特长、个性。
基于此,笔者认为,何种改革,何种教法,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扎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反思求索,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路子来,切莫“假、大、空”,一窝蜂地跃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这一束缚教者手脚的桎梏,切实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要不然,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会裹足不前,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姚炜,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