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阅读分析课上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悠长的铃声》作为阅读材料被某出版社编入某教辅丛书。其中有这么一道题: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从修辞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标准答案: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铃声的绵长,传达着老大爷的善解人意。)
生1:修辞手法是比喻,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铃声的优美,写出了看门老头的善解人意。
师:恩,很好……
生2:报告老师,不对,这句话不应该是比喻。如果是比喻,“本体”是铃声,“喻体”是鸽群。可是“铃声”是声音,“鸽群”是具体的形象,怎么比喻?
师一怔:也是啊。本体跟喻体之间没有相似性!标准答案不标准?
不是比喻是什么?学生们开始低声议论。
生3:老师,这句应该是病句。
师想:你真大胆,人家毕淑敏虽不是赫赫有名,但毕竟是在当今文坛上相当活跃的作家。她会写病句?然而如果不是病句,又是什么?“铃声”——声音,“鸽群”——形象,肯定有修辞格。不是比喻,是“通感”吗?只隐约记得通感的一个经典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一个句子,好像是什么“……清香,仿佛……歌声似的”。香气——嗅觉,歌声——听觉。对,就是“通感”!可是什么叫通感呢?好久不接触,真的讲不清楚了……唉,只怪自己备课不认真,人云亦云,人家标准答案怎么说,就附和着怎么说。可是,面对着如饥似渴的学子,你能不讲吗?你能随便讲吗?
老师有些着急,不知道额上有没有冒汗,脸有没有发红。顿了一会儿,说:毕淑敏是名作家,你说她写了个病句,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然而我觉得这个句子不应该是病句,它用了一种跟比喻很有渊源的修辞手法,叫做“通感”。什么叫“通感”呢?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感官相通,像这里,本来铃声是声音,它用一个表示形状的事物来形容,这种修辞手法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属于高中阶段的学习范围。但如果有兴趣,课外我们共同去查找资利,努力把它研究清楚,并定于下周一语文课上交流,甚至我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来个大PK,如何?
作为多年的语文老师,遭遇专业知识“盲点”,这样的尴尬你遇到过吗?
周五回家后
遭遇“面红耳赤”的我,一回家当即查资料,高中、大学的课本都翻了遍,做了些笔记,准备下周一给学生展示。我的资料是: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又名:“移觉”或“感觉移借”。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子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赏析: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例子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赏析: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周一语文课上,学生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找出的资料,内容齐,数量多、质量也不赖。其中一位学生还做成了ppt的形式,着实让为师的因之“汗颜”:
ppt1
基本情况
姓名:通感
曾用名:移觉、感觉移借
出生年月:1962年
父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钟书先生
兄弟:比喻、比拟、夸张等。通感是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往往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ppt2
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比喻的特点是“以形类形”或者“以声类声”,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是有某些相似点的一种感官的感受:
通感,就是感觉的转移,是“以声类形”或者“以形状声”,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
ppt3
通感,自古有之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3.“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ppt4
通感,今日芳菲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用通感将无形的香气变成能看到的颜色。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3.每个字都是干燥的,字与字对峙,词与词冷淡,句与句之间,是宽大的缝隙。《卡夫卡游记》
ppt5
通感,在日常生活
1.红颜色、黄颜色为“暖色”,绿色、青色为“冷色”。都是视觉和触觉的沟通,似乎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暖,有了冷暖。
2.“甜言蜜语”、“歌声甜美”、“气味刺鼻”,俨然语言声音有了味道,气味有了锋芒。
3.“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也都是通感作用的结果。
我的点滴认识
上完这两堂课,我感叹不已,首先跳出脑子的一句是:“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老师了。我该向学生学习了!对“教学相长”该重新认识了!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片面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师云亦云”;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拒绝向学生(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其实,这都是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按照“教学相长”的基本原理,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利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到“教学相长”呢?
1.以教促学。首先是促教师自己学。教之所以能促学,是因为“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在上述两堂阅读课上的“面红耳赤”、“汗颜”,充分感受到了,如果少接受或不接受继续教育,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必然被学生“逐”出课堂。上述课上,我提供的资料是手写稿,而个别学生竟然利用计算机手段,采用多媒体形式,制成PPT展示给大家。猛烈的当头棒喝,为师的,你还能不学吗?
其次是促学生学。由于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来个大PK”的话,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以PPT形式展现出来,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逼无奈,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究性的。
2.教师向学生学。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意思是说: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教师虽以教人为主,但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还应主动地收集学生的反映,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这是教师能否不断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态度和重要途径。
3.学生可以超过老师。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而且应该超过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据说,孔门家学颇具民主风格,孔子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指出孔子的不足。而且当学生批评孔子时,孔子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孔子教育弟子:“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因而,学生既要有“尊师重道”的规矩,也要有“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既要认真接受教师的教导,又不要“师云亦云”。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课堂教学遭遇知识“盲点”,而知识盲点竟然引发本人对教学相长的上述点滴认识:知识盲点VS教学相长,对立而统一。
傅胜团,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