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让学生特别是那些有个性缺陷的学生始终生活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正常发展。给每个学生一点爱的阳光,就会感受到温暖,会开得更加灿烂。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情感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共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在语文课上,我们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这样说道。这是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他们经常有许多问题,我都允许他们提出,然后我们一起共同解决。有时学生们遇到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会主动找我帮助解决,我很乐意帮他们解除烦恼,学生们也很信任我。我觉得,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身心愉悦,思维灵活,收获也会很大。
因此,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恋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多给学生以欣赏、鼓励的暗示。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学生。罗林塔尔试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同学,是学校有名的“双差生”,老师都不喜欢他,但我课后与之交谈,寻找他感兴趣的话题,经常给他一些积极的肯定和暗示。慢慢地他喜欢上语文课了,语文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
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自信。自信的人才会走向成功。
三.要变指令性教学为指导式教学,变限制性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或者其答案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引导、细心的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一点,对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大胆表现自我。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脱离了生活现实,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忘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因而也就自然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味生气、埋怨、指责,那无疑是在给学生加压,会适得其反,加剧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此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学生大胆“说真话”“诉真情”,并改变一些训练方法,如让学生多做一些抄范文、做随笔、写自传的练习;讲评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及时抓住学生作文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句子,有时赏析他们使用得准确的词语,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赏析他们有价值的创意……
有了老师爱心与耐心的呵护,就可以减少学生的思想顾虑;作文的功利性限制没有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就有了,写作热情就高了,他们也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思考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蒋国华,蒋国东,教师,现居江西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