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32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言行艺术

◇ 高 琼

  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反映的。看似寻常的闲笔却能微言大意,映照出历史的深邃与沧桑,而妙趣横生之笔能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描绘的淋漓尽致。《红楼梦》中“静穆隽永,清澈如水,凝重如山”的个性化语言,就把剧中的人物因社会地位的迥异而表现的人生百态一一折射而出,勾勒出一幅睿智诙谐、娴静雅致的情景交融图,为读者更好的了解剧中的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是围绕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耳闻目睹、内心感受,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胜极一时的贾府概貌,全剧的重要人物的形象在这里亦初现端倪。先来看看贾母出场时的描写,“黛玉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又当提及黛玉母亲之死,“说又搂了黛玉在怀中又呜咽起来”。两个“搂”字,便清楚的为读者显现了在这个钟鸣鼎实、高粱锦绣的大家族中集家政、财政于一体的宝塔尖身上所流露出的人性的伟大母爱。当然,这也正是封建社会家长对子孙的极度溺爱、恩宠。而又当贾母派人传唤黛玉过去吃晚饭时,贾母则早已正襟危坐在正面塌上,两边是四张空椅,随着贾母一声命令,王夫人、黛玉等人方才坐下,可见贵族“掌门人”的无上威严。当饭后闲谈之际,黛玉问及姐妹读何书,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可见贾母全然无视众姐妹的才华,对女子读书一事不认同,可见这种对知识不尊重的“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顽固不化,文章通过对贾母的言行描写,可以让读者对贾府的荣华富贵、奢华挥霍略见一斑。
  再看看王熙凤,她的出场带有明显的戏剧性,人未到声先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伴随着一阵悉悉簌簌的衣裙声,王熙凤在众丫鬟的拥促下粉墨登场,俨然一副因深得贾母宠爱而傲视一切的颐指气使神态。初见林黛玉,犹如发现新大陆,如获至宝般地将她上上下下仔仔细细打量一番,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夸二哭三喜四问。先是夸“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然后当她的感觉嗅出现场的悲伤气氛,忙用手帕拭泪;发现贾母的脸色稍稍变化,又忙转悲为喜,携起黛玉的手聊问家常。这些从王熙凤嘴里吐出的甜言蜜语以及令人作呕的媚态,一下子便把她见风使舵、奸诈狡黠、八面玲珑的丑态四射,也从中流露出其风骚、庸俗、阿谀的性格。她虽极善察言观色、机智、聪慧、能干,但因缺乏文化修养而表现出来的拙态也常常暴露在读者面前。当然,文章中也无时不在强调她是贾府中的“铁腕人物”。
  再看一下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前后后,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与“细”字绑在一起,他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处处小心行事,对待任何事物都谨慎觉察细致入微。当刑夫人留吃饭时,她出于礼节而婉言谢绝,可见她的眼明心细、顾全大局;在贾府中与众人的交谈,则又显示了她落落大方、才高思深、娴于言谈的诗人气质。虽然如此,但从其言行可以看出她在贾府中的被动地位。母亲去世,使她倍感家庭的荒凉与冷落。随后丧母抛父进入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生活的辛酸感又不言而喻,而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在她身上也随处可见。
  除此之外,还有对贾宝玉的描写。他在丫鬟的笑声中闪亮登台,初见林黛玉竟有一种说不出的似曾相识,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是妙不可言的感觉。随着剧情的发展,耍性子摔掉“命根子”又表现了高贵家族的纨绔逆子的放荡不羁,这是一种敢于藐视世俗、敢于蔑视世俗、反抗传统的性格。可也正是他的“怪人怪语”、信口开河使得他为家族中的男男女女所喜爱,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极具民主气息、封建社会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形象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剧中所安排的为主要人物服务的贾府的亲戚家眷、奴男婢女也各有各的特点,通过只言片语他们可爱的形象在就活灵活现于我们的脑子里。当然,这也得归功于我们的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先生的细腻之妙、匠心独运。
  
  高琼,湖北荆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言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