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524

  

英汉词义对比分析与翻译

◇ 张 谢 潘 洁

  1.引言
  
  词汇是语言系统的基础,是时代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其意义必然蕴涵着丰富而复杂的民族文化因素。由于英汉文化上的差异,人们在描述客观世界或者表达主观思维的时候,选择的词汇会有所不同。相应地,词义也会发生变化。
  词义是复杂的。诚然,英语中的“book”就是汉语的“书”,汉语的“周末”就是英语中的“weekend”。但是,这种在词义上几乎完全对应的现象只是极少数。词义(meaning)通常分为两大类:指示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和隐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前者是指词的外延,即“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意义体系里,它可以被认作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常与所指意义(reference)及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相提并论。后者则是指词的内涵,即“词或片语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它表示人们对词或片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意义体系中,内涵意义所包含的那部分意义有时称为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或感情意义 (emotive meaning)。
  
  2.英汉词义特征对比分析
  
  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词汇的外延可能会有差别,而词汇的内涵也常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可以是单纯的指示意义上的,也可以是语体色彩或感情色彩上的。例如,英语中的“snow”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对我国北方人来说“雪”却有“冷”、“漂亮”、“破坏”等内涵意义;“horse” 在英语中按照五种不同的语体色彩,可以分为charger(拘谨)、steed(正式)、horse(交谈性)、nag(随便)、plug(亲昵);在感情色彩上,汉语的“宣传”若译为“propaganda”则表示“传播有偏见的消息以使人赞成或反对某种观点”。对比英语和汉语,词汇的意义有四个特征:词义基本对应;词义平行;词义空缺;词义冲突。
  2.1.词义基本对应
  词义基本对应是指词汇的指示意义、隐含意义、使用以及转换的范围基本一致。由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种相同的生活体验就使不同语言间词义的基本对应成为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重叠(culture overlap),因而这些词汇的隐含意义、使用以及转换的范围是相通的。因此,翻译时常常直译。例如:water——水;tree——树;sun——太阳;paper——纸。需要注意的是,词义基本对应的词汇主要是实词。此外,词义基本对应中还存在英汉词义所包含的范围大小差异。例如,
  1.英宽汉窄:
  parent——父母;aunt——阿姨、姑姑等;uncle——叔叔、伯伯等;
  carry——扛、担、抬、背;give——给、送、授予、赋予等;make——做、造、设置、成为等;
  2.汉宽英窄:
  笔——pen,ball pen, pencil, brush, etc;工作单位——company, government, school, factory, etc.完成——fulfill, finish, complete etc; 打——beat, strike, hit, etc;
  2.2.词义平行
  词义平行是指英语和汉语都认同某一事物的现象或者概念,但是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不一样,它们在语义上是平行的,是一种同义套用。词义平行通常在单词以上的语言表达法里特别突出。翻译时,一般用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译文来代替原文。例如,
  扫兴的人——a wet blanket;重要人物——a big fish鸡皮疙瘩——goose flesh; 打破沉默——to break the ice
  强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过牛马生活——to lead a dog’s life;犹如雨后春笋——just like mushrooms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下倾盆大雨——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2.3.词义空缺
  词义空缺是指由于受文化的约束和影响(例如,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有的词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由于语言间的词义空缺现象普遍存在,在表达某一事物现象或概念的时候,英语和汉语也常常缺乏相互对应的词语,这就给英汉语之间的翻译增加了困难。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直译、意译以及对它们的混合使用来实现英汉语之间的词义转换。
  (1)汉语中的词义空缺
  首先,汉语中有不少从英语借用过来的外来词,翻译时,一般用音译、意译或半音译半意译的方法。
   1.音译
  bikini 比基尼;chocolate巧克力;clone克隆;engine引擎;humor幽默;logic逻辑;motor马达;nylon尼龙;radar雷达;shock休克;沙龙salon;tank坦克;
  2.意译
  Cocktail——鸡尾酒;Cape of Good Hope——好望角;Chain store——连锁店
  Multimedia——多媒体;Pacific Ocean——太平洋
  3.音译+注解
  有的外来语在翻译的时候须照顾词义。例如,
  Ballet——芭蕾舞; Bar——酒吧;Ice-cream——冰淇淋
  New Zealand——新西兰;Rifle——来福枪
  A Pandora’s Box——潘朵拉之盒,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
  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跟,一个人、组织或国家致命的弱点
  (2)英语中的词义空缺
  对应汉语中的词义空缺,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汉语和英语之间词义的相互转换。
   1.音译或音译+注解
  气功——Qigong;功夫——Gongfu;风水——Fengshui;
  阴阳——Yin and Ya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 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2.直译或直译+注解
  丢脸——to lose face;三角债——triangle debt
  班门弄斧——to show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劳动密集型——labor intensive
  三个臭皮匠顶上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can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of mind.
  2.4.词义冲突
  词义冲突是指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某些语言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由于英汉社会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别,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词义冲突。例如,“peasan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是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person with rough and unrefined manners”,意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社会底下的人,或者是教养不好的、粗鲁的人是“农民”。但在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农民”却是褒义,完全没有贬义。同样,“工人阶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英语用“as wise as an owl”来赞美猫头鹰的睿智,但在汉语里面却说“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汉语里,人们喜欢蝙蝠,因为它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英语里面却说“as blind as a bat”。
  英汉词义冲突常见的例子还有:liberalism——自由主义,ambitious——野心勃勃的,equalitarian——平均主义,dog——狗,west wind ——西风,以上这些英语词的词义均为褒义,但它们的汉语词义却是贬义;politics——政治活动,politician——政治家,white elephant ——白象,laborer——劳动者,peacock——孔雀,以上这些英语词的词义常常是贬义,而汉语词义却是褒义。此外,英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里是中性词,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变成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lion——狮子, bamboo——竹,等。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英汉词义之间的诸多差异,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应注意:(1)必须明确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双语词典里的释义只能是一种近似。(2)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种事物或概念,实际上指的却是两回事情。(3)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内涵意义的区别会很大,尤其要留心那些有文化内涵的词语,这也说明了学习英语与学习英语文化密不可分,教授英语也与教授英语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 Richards Schmid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英] 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M]. 李北达 编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英] 杰·利奇. 语义学 [M]. 李瑞华 等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4]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戴炜栋 何照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7]胡文仲. 英美文化辞典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8]邓炎昌.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张谢,潘洁,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

英汉词义对比分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