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ID: 156438

[ 方捍东 文选 ]   

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 方捍东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地读、思、练,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张弛合度,收放自如,使学生始终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共振的佳境。
  如何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精心研读文本,预设适度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精心研读文本,全面掌握文本的纵横结构,并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做到横有广度,纵有深度,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纳入备课之中,设计问题要有梯度,有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有优等生通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努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都能够分享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教师要能预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理解文本的程度,这样课堂上的点拨、启发才会更有针对性。还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前,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了一些调查,询问他们预习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觉得老师应该怎么教这篇小说,以一种温和、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期待,这样上课时就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陶影的独特艺术形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互相启发中,学生体会了一位母亲的执着和对孩子的爱,从而解决了难点。学生喜欢这篇小说的比喻句,就带学生赏析、品味、仿写,并收集了毕淑敏散文和其他小说的精彩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比喻的花园里访胜探幽,流连忘返,充分感受毕淑敏善用比喻的写作风格,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魅力,获得美的熏陶。同时接受了课前调查时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安排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模仿老师以前的板书,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板书或从人物形象入手,或从情节切入,或从地点的转换角度思考,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互相启发,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了解文本的内容,也总结了本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产生增益效应。
  
  二.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有效注意。
  
  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教法的新颖和多样,也是决定能否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不断变化和更新教学方法,总是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这常常体现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往往文体相同或相近,如果能根据文本特点,教法常变常新,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而不会引起审美疲劳。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四篇演讲词(《为人民服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因“课”制宜,采用不同的教法,课堂之芳草鲜美,教法之落英缤纷。《为人民服务》是第一篇课文,语言简明通俗,结构清晰流畅,学生阅读课文没有什么难度,因而侧重拓展,研读文章的时代意义,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运用多媒体,以大量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雷锋、焦裕禄、任长霞、徐本禹、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安排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为自己心中的当代英雄拟写颁奖词,使“读”过渡到“写”。接着播放歌曲《为了谁》(九八抗洪作品)和配乐朗读《生死不离》(汶川抗震救灾作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理论的说教,不是先进人物的“专利”,而是可感可触的事实,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理想和情操,最后由“听”过渡到“说”——一分钟演讲,在前面“读”、“听”、“写”的基础上,学生的演讲均能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情感真挚而激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第二篇课文,我把它确定为议论文教学,并打破常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分别扮演丁肇中和王阳明“格竹”,教师充当记者分别采访这两位“先生”,询问他们格竹的目的和方法,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又理解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避免了议论文教学的枯燥单调,课堂上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很好地取得了夸美纽斯所主张的“在和蔼可亲和愉悦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的教学效果。《我有一个梦想》是第三篇课文,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课堂教学中,以读为主,个人读,分组读,齐读,领会课文内容,感知演讲词非凡的气势和比喻的生动。并把课文分成四大块,让学生分组熟读、背诵,然后选派代表,登台演讲,最后学生选出最佳演讲者,颁发班级制作的“马丁·路德·金”奖,使学生直接领略到演讲的特点和魅力,并受到情感的陶冶。《我有一个梦想》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演讲词,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把全班学生发动起来,模拟演讲现场,既有演讲者的慷慨陈词,也有听众的互动,通过这种形式,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教学步骤,先让同学们以“我是我的船长”为题,写好演讲词,召开演讲会,把本单元的所学化为具体的演讲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力争取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由于运用不同的教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热情,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紧张而又活泼的氛围中。
  就是同一篇课文也要注意教法的灵活多变,要能够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第一步,引领学生“扛上”假想的摄像机,去拍摄琅琊山风光片,由远而近,移步换景,摄取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再以时间为序,拍摄琅琊山的朝暮之景和四时风光。然后拍摄琅琊山的游人行踪,学生们兴致勃勃,目光炯炯,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从而领会了文章的内容。第二步,学生当记者,分别采访游人和太守,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以及纵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心境,课堂上笑声迭起。教法的变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三.增强教学机智,提升学习热情。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从而生成高效课堂。
  1.巧借力。有些学生善于思考,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让老师感到棘手。对于这种学生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力地鼓励他们,切不可武断的批评、讥讽,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郭沫若《石榴》一文时,有学生指出“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话有毛病,但一时还说不出。我当时有点慌乱,但很快把自己解脱出来,首先肯定了他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接着把皮球踢给了学生。请大家一起思考是不是有语病。这样处理,也给自己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于是师生一起探究,痛过查词典,了解了“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竟然发现与“破口大笑”重复了。接着思考怎样修改,学生说两个词语只要保留一个就行了。我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语境,思考怎样的改法最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被调动起来。根据石榴成熟时“露出一口的皓齿”的特点,应该修改为“忍不住破口大笑起来”。师生一起努力,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也体尝了发现和成功的愉悦。
  2.婉讽喻。学生在课堂上有时还会作一些恶作剧,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可以严厉地批评,但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呢?既能使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又能表现老师的机智和幽默。记得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用小镜子反射阳光,逐一照班上的学生。我发现了,就对全班学生说,“有一个同学要把光明送给每一个同学,它是谁呢?”学生都笑了,它也低下了头。委婉的批评和劝告如同和风细雨,更有利于“禾苗”茁壮成长。
  3.冷处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乱说话。老师可以停一会,目视他们,使课堂恢复正常。如果厉声呵斥,会使学生胆战心惊,也破坏了课堂融洽的气氛。教师要有慈爱之心,要有宽容的胸怀,不要眼里不揉沙子,对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要能容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最好不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以下课找学生谈心,使学生能够知错改错。
  老师要有爱心和耐心,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维护学生的自尊,但对于犯错误的同学又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要使我们的课堂像麦田一样生机勃勃,像花园一样姹紫嫣红、像航船一样扬帆顺风,教师就必须善于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方捍东,教师,现居安徽桐城。

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