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诚挚深沉的情感。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感受作者勇于反省的精神,学习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学会珍爱生命。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物质生活富足,思想言论自由。殊不知,中国历史上有一段岁月,让人刻骨难忘。它就是“文化大革命”。介绍文革概况和老舍自尽前后的事情。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被视如草芥,人格被任意践踏,人性被扭曲。让我们一起来看文革时期一只小狗的遭遇,共同感受那段历史。
二.作家作品
1.介绍巴金
2.《随想录》
文革结束后,从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巴金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后编辑成《随想录》一书。这些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这部书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四.合作探究(四人一组,确定组长 发言人 记录人和记时人)
1.在文中找出写包弟的语句,概括:它是一条什么样的小狗?
2.包弟的生活史是怎样的?“我”对包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精读第10段,找出表现心理的词语,细细体味,思考: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包弟的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命观?
4.包弟的悲惨结局是谁造成的?
5.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各组发言人阐述本组思考结果。
明确:
1.可爱 聪明 通人性 有情义
2.进入我家 与我们相处七年 成为包袱 被送出 被解剖高兴 快乐担忧轻松 自责
3.词语:感到轻松 更加沉重 感到羞耻 瞧不起自己 不能原谅自己 可耻 责备
作者是一个有真挚情感,勇于反省,真诚忏悔,敢说真话的人。
作者送走包弟后,内心深深自责,他把小狗当亲人一样对待,有一种生命平等的意识,他对生命不是漠视,而是尊重的,热爱的。
4.作者把包弟送走是迫于无奈,是当时的恶劣政治环境使作者这样做的。包弟的悲惨结局是当时那种反常的社会状况造成的。包弟的遭遇说明了文革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从而对疯狂岁月的荒诞和反常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这种从小的事物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开头第一段写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表现了狗对艺术家的忠诚,仁义和善良及当时人们所处环境的恶劣。其作用有三:1引出下文对包弟的记叙。2渲染紧张的形势,为后文送出包弟作铺垫。3与后文“我”对包弟的抛弃形成对比,反衬我的渺小自私,深化文章主题。
五.拓展延伸
生命是上天对自然的一种恩赐,对于生命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思考?看下面的材料,同学们有何感想?(印发资料或多媒体投影)
刘海洋伤熊案:2002年1月29日至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先后数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一只棕熊和一只马熊,被公安机关抓获。
网上视频: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有细细的鞋跟的高跟鞋,将一只小猫的头踩爆,发出高兴的尖叫。
来自新闻报道: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疾病传染,安全生产事故,医疗事故,犯罪杀戮,自杀身亡。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民工的处境:许多民工工资被克扣拖欠不说,还有人被老板辱骂罚跪。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适当加以评价和激发。)
每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别人的生命。不仅仅爱护生命的躯体,也要尊重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陈辉利,湖北省天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