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追求心灵的完整性;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等。而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学生最终要载着他所形成和掌握的语文素质从容不迫地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广阔空间,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拥有开创事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传授、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形成个体人的精神面貌,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真可谓“细雨无声催百花,春风有意润桃李”。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眼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从而达到丰富情感、提高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热爱母语,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
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没有母语,中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就不能传承至今。汉字,一个个朴素的方块负载着鲜活剔透的民族精神;古籍,一册册厚重的黄卷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从五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彩陶上的符号,到三千多年前殷商时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史记》,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章回体小说,美丽不老的汉语文化令人陶醉!我们怎能不带着虔敬热忱之心去亲近母语学好母语呢!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洗礼的过程。
二.挖掘人文因素,培养人文关怀
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应尽量挖掘出这些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去感染教育学生,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用情感传递情感,以人格影响人格。像屈原身陷困顿,行吟泽畔,仍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超越自我、执著于理想的人格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历史和道德的责任感。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衰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无不散发着撼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人间至爱者都在用个性化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最完美最高尚的人格理想的固执的追求,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培育一个个大写的“人”的最为坚实宽厚的座基。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有人格缺损的人物形象中反省自身。有些悲剧性人物形象之所以走向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与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亦不无关系。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酿成悲剧。《阿Q正传》中阿Q由于那个病态社会的制约,加之其以“精神胜利法”自娱,缺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精神,最终难逃厄运。别里科夫胆小怕事,自私落后,顽固保守,反对一切现实的变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制度的守灵人。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尤其在改革开放年代别里科夫之类保守派的危害性,解放思想,勇做新世纪的弄潮儿。通过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三.调动情感体验,丰富精神内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情境。譬如,我们可以借助表现爱情的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那比肩而立,各自以深情的姿态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完美地体现了富有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沈从文在《边城》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们会被翠翠的那种纯真的爱情感动,“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个湘西的汉子,为了爱情选择了离开;一个湘西的妹子,为了爱情宁愿苦苦等待。这就是爱情的责任,这就是爱情的坚贞,这就是一种纯美的人性。再譬如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地坛,是儿子心灵宁静的港湾,也是牵动母亲爱的地方,母亲的苦难、坚忍、伟大,给作者生存下去的启发。母亲想帮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母亲想替儿子受苦,却不能够。无奈的焦虑侵蚀着母亲的心。我们无法想象母亲是怎样熬过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她内心无助、不安、惶恐,却又无法对人诉说。母爱是深沉而不张扬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天下所有做母亲的心。母亲痛苦着我们的痛苦,迷茫着我们的迷茫,我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好像也是这般伟大的,为什么自己没注意到呢?又譬如当我们面对学习的困境而苦恼彷徨时,怎么不想想孔子韦编三绝之恒心,杜甫读书破万卷之决心,李白磨杵成针之耐心呢?······语文中的这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素材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充分感受人物美好的人性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在文学作品的浸润中,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四.感受诗化自然,让心灵明澈宁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庄子笔下,理想的人格都是在大自然中作逍遥之游。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作代价,其结果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对自然的回归也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使人从功利中解放出来,升华为一种高尚其志、逍遥自放的人生意境。回归自然在礼法与专制社会中具有反抗世俗、坚持独立人格的意义。那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庄子,那啸吟山林、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那摆脱世俗羁绊,采菊东篱的陶渊明……他们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弃绝世俗功利人生,而向往适情逍遥的审美境界,把大自然作为精神的栖息地,从而保持了人格的独立。这些都可以启迪我们要留住心间的宁静,聆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诗意地生活在喧嚣浮躁的世界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周的鲲鹏,东坡的赤壁,王羲之的兰亭,桥边野草,人面桃花,姑苏乌啼,山中鸟鸣,还有沉静的地坛,梦幻般的荷塘,夕阳中的康桥,轻灵的空中楼阁……无不是诗化的自然,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闪耀着作者的人格光辉。所以,我们应特别注重在美学精神方面的引导,“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让作家笔下的自然美景、具体物象与学生的审美情感引起共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美的内涵,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语文老师眼中不能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要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感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语文教学如果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为精彩,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心灵更充实,目光更高远,人格更健全。
刘甫碧,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