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90

[ 王冬林 文选 ]   

精彩导语尽展课堂魅力

◇ 王冬林

  新课文教学前的一段精彩导语,能迅速唤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课堂教学走向成功作有力铺垫。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响鼓还需重锤敲!”如果把一节课比做响鼓,那么导语则是擂鼓中的第一锤,一定要一锤敲开学生心扉,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展现出课堂的魅力。
  一、奠定情感。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人情的:“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坐在轮椅上行走已经33年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一导语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使学生对史铁生及其母亲的感情有了基本的认识,产生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窦老师以低沉的语调、肃穆的表情、哀痛的眼神、缓慢的节奏传递着真切的情感。那深情的描述,犹如重锤。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这是这段导语的妙处所在。
  二、设置悬念。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嚷道,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是先拉弓,不射箭,竟然‘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给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立即进入课文,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这样学习起来,怎能不事半功倍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式导语正是使学生产生“愤”“悱”状态的最佳途径之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
  三、紧扣课题。我在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学生回答;“战士们如何夺得泸定桥。”学生回答:“是怎样夺得泸定桥的?”生:“飞夺。”师:“从‘飞’字你读懂了什么?”生:“表明夺桥速度很快。”师:“从‘夺’字你又体会到什么?”生:“桥是红军从敌人手中抢过来的。”师:“说得好,通过读题,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红军战士是如何抢时间从敌人手中夺得泸定桥的。那么战士们是如何抢时间?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快到课文中找答案。”在这里,我抓住课题关键字,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四、链接旧知。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是这样导人的:“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听一支歌——《春天在哪里》。会唱吗?跟着一起唱。”(生唱《春天在哪里》)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去找春天?(生自由发言)师:春天到了,我们都想找到明媚的春天。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写出了这样一首找春天的诗。(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谁来猜一猜,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生自由发言)师:你们比古代的人聪明,不仅儿童喜欢去找春天,大家都想去找春天。我们的冰心奶奶也要去找春天,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出示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读。(生自由读)师: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到儿童多的地方去找春天。怎样找的呢?找到了吗?这段导语先以春天的歌曲吸引学生,又温习和课题相关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五、介绍背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设计导语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经典诗词导入、趣味谜语导人、多媒体导入……这其中的道理,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导语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情弦,使他们以最活跃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都是成功的导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聚事路小学]

精彩导语尽展课堂魅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