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仅仅读教材是不够的,如何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引导课外阅读?笔者意见是:
一、 立足教材诱读,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联的书籍,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这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欲望,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1. 以预习导读。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语文学习,认真预习尤为重要。课前阅读适量的、与所学课文有关的书籍,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如学习苏教版教材第12册《秦兵马俑》,学生已养成了预习时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的习惯,课前,学生有的带来了《少儿百科全书》,有的找来了历史或社会教科书,有的下载了网络资料,有的带来了摘抄本。这样的预习导读,把教科书读“厚”了,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2. 以人物促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众多。一个个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天真的小学生,使他们对这些人物产生了好奇心,想进一步了解这些人物,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人物的书籍,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如苏教版教材第9册《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喜爱昆虫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位怎样的昆虫学家呢?如果激起学生阅读法布尔有关作品的欲望,阅读他的《昆虫记》就水到渠成。
3. 以情节续读。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名著经典收入其中,只是以点带面,由“窥一斑”引导 “知全豹”。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学生们心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好奇,他们有时对故事的起因特别地感兴趣,有时对故事的结果特别地在意,抑或对文章中细节处的描写特别地有心。总之,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此时教师可通过教材中某一课文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或某个作家的整套著作。
(1) 寻因导读。在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学生对林冲为什么会被押解,而柴进又是何许人,异常关注,特别感兴趣,于是让学生去读一读《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去感受《水浒传》中生动的故事情节,了解《水浒传》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阅读名著就顺理成章。
(2) 寻果导读。有些课文学生用心地学完以后,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及遭遇充满了好奇与担忧,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如在学习完《普罗米修斯盗火》后,学生对大英雄赫剌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后他俩的命运倍加关注,这时教师卖一个关子,让学生们去读一读《古希腊神话》,学生会欣然接受。
(3) 比较导读。《桂花雨》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是根据她的《故乡的桂花雨》改编的。在中学课本中就有她的这篇文章。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可以要求学生们去读读原文《故乡的桂花雨》,这样就会对她漂泊外地,思念家乡,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4. 在交流中阅读。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外材料的阅读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围绕一个主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阅读。如学习《早春》这首诗,学生在预习前已经阅读了相关的古诗,课堂上,我就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课外阅读的机会,尽情地背诵。在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个个争先恐后。课外阅读的成果得到了展示,心里受表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在学完《西湖》后,学生就交流了课外阅读中的有关写景的系列文章,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了写法;在学完《老师,您好》后,学生阅读交流一些歌颂老师的文章,体会到了师爱的博大……
二、 立足生活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书,不仅指平时常见的书本,还应包括街头巷尾广告、民间传说、对联等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有字的书,还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之书。走在路上,放开书本,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1. 在生活场景中阅读。处处留心皆学问,走上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语、标牌等都是阅读的素材,都鲜活地体现着祖国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搜集日常所见的精妙语言,做一个留心观察、处处阅读的好孩子。
2. 在节日氛围中阅读。结合节日进行阅读,如放寒假、过春节时,让学生收集对联、阅读对联,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使其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
3. 结合季节时令阅读。古人所作诗歌文章多与季节时令有关,结合时令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归类阅读,反复阅读,增加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使阅读饶有趣味。
4. 挖掘地方资源阅读。学生收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然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交流会”,或开辟“故事博览”园地,让每一个同学都能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阅读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故事,置身于这浓浓的阅读氛围中,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三、 立足活动促读,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活动是儿童兴趣的源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热情,是保持孩子读书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方法。
1. 午间静读。每天中午12:45-13:15开展“午间好时光”半小时读书活动。为保证有书可读,开展了“购两本,读百本”的活动,同时积极与校图书馆联系,以便及时借阅图书。读书形式多样,有师生共读,有朗读欣赏,有持续默读,学生在这半个小时里遨游书海,自得其乐。
2. 班级读书会。每学期根据学校的“读书节”的主题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每一个读书节都有一个主题,如“读经典的书 做有志的人”“精读一本好书 点亮一盏心灯”“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读书融入生活”。根据读书节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竞赛等。读书活动的形式也是极富个性,如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别具一格。根据年级规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考题,然后汇总、筛选、归类,进行测试,全员参与。多彩的读书活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了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3. 以奖促读。对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进行评比,并对参赛队员一一设奖:“演讲小能手”“故事大王”“阅读小明星”“课本剧小演员”“小小广播员”“班报小编辑”“知识小博士”等。在评比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感受读书带来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