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培养良好的习惯》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章不厌百回改”。笔者认为这句话精辟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提法:“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里所谓“改”,不是教师代替学生修改,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评改作文,把改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也节省了教师时间,节约了教育资源。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 教授“改”法
在学生写作文前先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想好了再动笔。写完作文后,接着便是修改,这是作文提高的关键步骤。小学生的作文往往有很多问题,一般集中在字词、语句、层次、主题等方面。要学生养成“改”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事,学生往往是写完作文后再也不愿意去读,把作文交给老师就完事了。教学中,我从培养他们改文章的习惯教起。
我常常给他们举自己修改文章的例子,现身说法让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共同语言。我会选取习作中比较典型的文章,和同学们一同讨论、修改。我也常常给学生们打比方,如在讲授层次划分时,中低年级学生常常一篇文章只有一段,于是我把文章比作一个人,一个人只有身子,没有头和脚,那样好看吗?有的学生把开头写得很长,我就问一个人上身长得特别长,下身很短,那样漂亮吗?那么如何把文章结构写漂亮,学生们一听就懂了。错字别字在小学生作文中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最低级的错误,我鼓励他们平时多查字典,把错误频率较高的字记录下来,集中识记。除了教授“改”法,在课堂上我还尽可能给学生“实战”机会,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这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 以学定“改”
一个“改”字,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知识总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学生所写文章的体例、题材、内容不尽相同,这为教师指导学生“改”作文增加了难度。教师除了通过多读书来拓展知识面外,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互补。如: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交际语言等,教师如果只以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学生习作的话那么可能会扼杀了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作文。让学生互相评改,利用他们有共同语言,会产生思想共鸣的优势,发现对方写作的长处,从而得到互补。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评价的失误,从而发现更多的优秀的习作,发现学生习作中的更多的闪光点。
以学定“改”的原则是:在尊重习作原创的前提下修改。教师可将他们分成4人一组,先在小组内修改,从语句是否通顺、简洁,思路是否清晰来指导,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文习惯。平时,我较关注学生的日记,实行了“循环日记”法。65人的班级,每5人一组共用一个日记本,轮流去写,每天就只有13本日记,看起来很方便。对于写作水平、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有循序渐进指导的心理准备。这些学生行文的毛病较多,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边阅读习作,一边指导修改,切不可让他们“意识流式”地写开去。
三、 以评促“改”
组织形式多样的评价修改活动,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种很好形式。如小组评议、同桌评议、典型评议、对照评议、教师点评、父母点评等,在评议后再做修改。这样既能提高写作的兴趣,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评价来促“改”,这对写作有着莫大的促进力。教师在每篇日记末尾或旁边做适当的点评,多表扬与激励,肯定“进步点”,及时地向学生反馈其习作的水平,学生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习作。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常态下的习作评改方式,长期以来教师一直以优、良、中、差为标准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松懈,缺失了指导,消磨了他们的写作激情。我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的是量化评分,设总分100分,在征求全班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评价标准,形成班级作文评价规则。不论是学生还是我,均依据标准进行评分,这样实施下来后,学生对自己习作的进步一目了然。我还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措施,如优秀习作由作者向全班同学诵读,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在班级中设置表扬栏,实行习作积分;电脑打印优秀习作,供同学们阅读、欣赏、评议;编辑班刊,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
我大力推进以“改”为主的作文教学,班级陆续举行了“以读促写”“个人写作经验交流会” 等活动,并成立了“小作家训练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长期以来通过“改”字当头的实验,学生已把“改”字内化为写作动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