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52

[ 徐荷芬 文选 ]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情趣

◇ 徐荷芬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跟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整体协调发展。应该说,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而语文则是生活的反映。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处理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尽量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我们理应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观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学会用语文眼光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扩大语文视野,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意识和能力,真正变语文知识为语文能力。
  例如,学习了《小镇的早晨》一文后,可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庄的早晨,想一想:(1)社区、村庄与课文上的小镇有什么不同点?(2)用图片、讲述等方法描述所在社区、村庄的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并学会正确判断、选择、处理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并与书本上小镇早晨的特点相比较,谈出了自己眼中的社区和村庄,有的说“村庄的早晨是绿色的”,有的说“小镇的早晨香气扑鼻”……观察生活,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了语文学习的动力。
  再现生活。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学习书本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必须有直观形象作支撑。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启动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可使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理解、内化语言文字。
  例如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我课前要求学生去西郊观看《游子吟》雕塑,产生情感体验;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读诗,看图,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母子灯下交谈的情景。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间的鸿沟,想象并表演了母子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理解了该诗的含义,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陶治。
  
  二、实践活动“语文化”
  
  注重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应该说,局限在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村边小河的变化、路边工厂的情况、村民随处乱丢垃圾的习惯……课上交流时,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环境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坏的,于是,全班同学纷纷下决心争做环保小卫士,各调查小组都递交了各具特色的环保方案。
  再如教学《游子吟》后,我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并帮他们投寄出去。学生在信中有的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有的向妈妈表达犯错的悔意,有的向妈妈诉说父母离异后内心的孤独,有的向妈妈的“唯分数论”提出质疑……学生的书信虽然角度、水平各有差异,却是真实的、真情的。这种语文活动,在课堂内外之间架起了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学习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情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