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1987

[ 王雪梅 文选 ]   

勤于积累 抒写真情

◇ 王雪梅

  “平平淡淡叙事,无真情实感,就算是熟悉的材料,也找不到动情点,祥略不分,写不出真正感人的作文来,于是总爱感叹: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要让学生些出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秀作文来,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仉平时的积累更为迫切。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立足长远,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亲近生活,勤于练笔:培养发现生活美的视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做一个有心于生活的人,才能悉心品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足缺少对美的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我提倡学生用心灵品味生活中的一景一物,用真情体悟身边的人和事,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并定格牛活中的细节和场景,挖掘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情,即使是丑陋的事物,也有独特的审美意旨。
  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避免日记易记流水帐的毛病,我提倡学生在日记中摄取身边的人事景物,取题目进行片段练笔,或反思自我,记录思想点滴,抒写心灵独白;或创写新颖小诗,坚持不辍,使日记成为作文的素材库。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我们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从而感受生活的美。
  
  二、广泛阅读,积累借鉴:储备丰富的语言营养
  
  新课标语文教材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且文质兼美,与时代同行的美文也被大量地请进。经典名作如视角独特,抒写父子深情的《背影》;构思精巧,表现纯真童心的《小桔灯》;线索清晰,感念深深师恩的《藤野先生》……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为学生亲近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蓝本。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精读品析这些作品,创设情境,使静静躺着的文字活跃起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使他们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学习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借鉴作家精妙的写作技巧。
  其次,在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中学生课外必读名著《读者》《智慧背囊》报纸副刊等课外读物,赏读精美时文,汲取隽永的美文精华,在“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的广泛阅读中就可培养学生立意、构思、选材及审美的能力。
  再次,阅读借鉴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不能蜻蜒点水浮掠而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厚积而薄发,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拥有坚实的后盾。为此,在教学中,我想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如“名著赛读”“故事的魅力”“聆听名人教诲——名言集录”“古诗文名句秘累”等,我将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统一命名为“母语青蓝行动”,尤其注重指导学生建立语文札记本,分门别类地积累充实语文百宝箱,引导学生扎实地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为得心应手地写作文做充分的准备。
  
  三、巧妙构思,再现情境:抒写独特的真情体验
  
  作文的宽意选材确定后,富有创意的构思就成了语言表达的先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作文时心境要处于“寂然”的境界,在“寂然”的境界中神思任游,灵感往往会悄然而至,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培养他们这种静心构思并且运用语言再现生活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至爱亲情”主题单元之后,我要求学生在亲历的生活中搜索与亲人最动情的往事,写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一位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之后,写了篇《旧书·亲情》的作文,他把母亲数着钱币送自己上学的情景和心理活动描写得真切感人,尤其对旧书的深刻感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虽是旧书,却记载着和新书一样的知识,无论是旧书还是新书,只要刻苦勤奋,就能获得真知。书有新旧,但自己的努力是最关键的……”原本艰苦的学习生活却翻出了富有哲理的新意。另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春季开学后就要外出打工了,母女离别时的细节叙写细致,气氛感人,母亲憔悴的容颜定格成了离别后时时牵挂的特写,而离别的这一天正好是“三·八”节,在妇女节这一天,自己的妈妈却要离开了,命题为《妈妈在远方》,不失为一篇情真意切的好作文。采用新颖脱俗的结构能使作文增色不少。常见新巧的结构有设置题记或后记、列小标题、采用说明书或实验报告、物语角色的形式等,这些新颖的作文体式也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尝试。
  
  四、自评互改,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这样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可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赏识鼓励。激发兴趣:激发持久的表达欲望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这正是对写作产生强烈兴趣,愿意付出大量劳动的内在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产生持久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学校文学社和报刊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如果能从这几个方面长期要求学生练笔,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彻底放下“写作文真难”的包袱。

勤于积累 抒写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