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缘起:
若干年前读这篇文章,就为其滚烫的文字和情感所激动,总觉有一股气流在心中激荡,不能自已。现在要教读这篇课文,拿起来再读,当初的感觉又席卷过来。涵泳之间,一位诗人说过的话闯入我的脑中,“诗之所以让我们激动,是因为思想找到了感情,而感情又找到语言。”这篇文章不是同样如此吗?就像孔子所说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篇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言就像一首诗一样达到了完美统一。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悲壮,据说梁衡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写就此文。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与传主产生了灵魂的对话、精神的共鸣。可以想见,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心中涌动着滚烫的情感洪流,熔铸于笔端,笔下自然而然地流淌的就是这种滚烫的、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文字。这让我又想起了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想到这儿,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在我脑中慢慢形成。对,教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本的语言、作者的感情、传主的人格;教读这篇文章的最佳途径就是“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设计内容:
第一步,对话文本,品昧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会酿制自己的语言老卤
设计目的:强调诵读和品读,进入“披文人情”的第一个层面:由诵读文本人手,一方面体会语言的特点,品味语言的美,另一方面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进而体会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高度统一,也就是韩愈所说的“气盛言宜”。
主要环节:
一、配乐吟诵,情境导人。配乐吟诵辛弃疾的词《水龙吟》,接着以诗意而富有感情的导人语言,把学生带入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带入辛弃疾那悲壮苍凉的命运与情感天地。
二、分组诵读,交流小结。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诵读文章的一部分(也可以诵读全文),要求学生画出精彩的语句,作适当的点评,准备谈谈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等环节,总结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色及表达效果。如:讲究炼字(选用动词十分精练);讲究炼句(注意长短句结合、骈散句结合以及四字短语的使用);善用修辞(比喻生动,对比鲜明);深于取象(文题“把栏杆拍遍”),等等。文章的语言洗练、典雅、鲜明、生动,读起来有激情,有气势,令人血脉贲张,有一种裹挟其中不能自已的感觉。 三、再读体悟,迁移仿写。首先让学生再次诵读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令人血脉贲张的文字。(因为作者融入自己饱满的激情,以情缀文,情动而辞发。用韩愈的话讲就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也)然后要求学生选取自己作文或随笔中的一段文字,调动情感,借鉴本文的一些语言表达方法进行修改,全班交流。
第二步,对话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了解评传的一般写法 设计目的:强调勾画和对话,进入“披文人情”的第二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话作者,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观点态度(思想);并训练学生勾画出重要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了解评传文(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般写法。
主要环节:
一、对话作者,提读文本。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及其理由的语句。
二、分组讨论,明确思路。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总体评价是“他的词以及他这个人具有唯一性和独特地位”。就词的唯一性而言,理由有两方面,一是“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二是“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在这里,“刀和剑”是指辛词的内容,主要关乎他的战斗经历以及收复河山、驰骋沙场的回忆和渴望。“血和泪”是指辛词的情感,主要抒发的是作为一个忧国孤客、闲置武人、失意政人的苦闷、辛酸、闲愁。就人的独特性而言,理由是“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评价及理由是全文行文的纲,支撑的材料是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特点,了解评传的一般写法。
三、俯瞰文本,把握态度。要求学生重点诵读作者的观点句,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同情”与“赞颂”)。
第三步:对话人物,了解传主的行迹人格。养吾之浩然正气
设计目的:强调对话和诵读,进入“沿波讨源”的层面。由作者的情感进入到传主的生平和人格世界,让学生知道正是传主打动了作者,因而作者行文时自有勃勃浩荡之气注于笔端,进而打动了我们读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次人灵魂的洗礼。
主要环节:
一、提读文本,诵读体悟。首先学生思考问题一:作者为什么会对传主寄予“同情”?由此引导再读文本,在文中寻找并画出叙写辛弃疾事迹的文字,概括辛弃疾一生的命运轨迹(闲置武人、失意政人、忧国文人)。其次学生思考问题二:辛弃疾的仕途如此坎坷,命运如此多舛,他有没有像屈原那样选择自绝明志?有没有像苏轼那样选择随遇而安?明确:没有,这正是作者极力赞颂和讴歌辛弃疾的原因所在,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民众,虽遭磨难困苦而百折不回。这正是辛弃疾人格的伟大之处。这也是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所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所缺少的人格操守。也许,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其高标的意义就在于此。最后学生重点诵读最后三自然段。 二、布置作业,迁移拓展。要求学生课后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分组搜集所喜爱的一位诗人(或其他作家)的诗作(或其他作品),了解他的生平,然后交流,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评传。
[附]
板书设计:
教后感言:
1 充分的预设是保证预期的关键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预期的目标,学生参与度高,一开始充分的诵读让学生在文本的感染下,具有了饱满的激情,因而也就有了充分的学习期待。由于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层层推进,又有一条主线贯穿,所以学生总能保持一定的思维紧张度。热情和思维是关乎语文课堂教学的两大关键,也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
2 以文定教(学)是选择教法(学法)的重要原则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一篇文章的教学总应该有一个或几个最为合适的教(学)法。评判其是否合适,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体现文本特色,是否符合学情。这篇文章在语文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气盛言宜”。“养气说”在我国起源甚早,影响甚广,南宋民族矛盾尖锐,以“气”振发人心极为迫切,辛弃疾本人就是“养气说”的忠实践行者。“气”既见于其政论,又见于其词作,扛鼎的笔力来自胸中盛气。作者梁衡历六年之长写这篇文章,想必在披阅大量辛词和史料时,浸淫其中,为其盛气所染,写作时以气御笔,铸就此文。教学前调动情感,诵读中体悟情感,分析时“沿波讨源”,的确做到了“虽幽必显”。
3 文和道、读和写是有机统一的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埃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强调了文和道的统一。这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统一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们读其文,诵其诗,品其言,观其行,达到了炼其魂、养其气的目的。语文教学和人文熏陶不是两张皮,在语言教学中要有机渗透人文熏陶,精神和语言共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文章的叙述服务于议论,文章的抒情议论是叙述的自然升华。记叙、描写、抒情的有机结合是评传结合的另一种体现。现在的许多历史文化散文都是运用这样的写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有了练就自己语言老卤的欲望。所以说,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一举多得,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