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214

[ 刘梦晓 文选 ]   

作文方

◇ 刘梦晓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往往不够重视过渡的作用,行文的思路会因突然断裂而显得生硬。根据具体情况,起到过渡作用的可以是关联词或提示句,也可以是独立的段落。过渡处理得巧妙,文气才通畅,自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用。
  
  一、从段落结构看
  
  1 并列式过渡
  开头:信念是春日里的一束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房;信念是夏日里的丝丝雨露……
  过渡:何谓信念?信念是世界上一切力量的来源。
  邰丽华的信念是坚强。
  丛飞的信念是关爱。
  ——(《动力来自信念》)
  开头:夜深人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桥是什么?它仅仅是一条放大的板凳吗?
  过渡:水是思乡之桥……
  水是友情之桥……
  水是爱情之桥……
  ——(《在桥一方》)
  
  2 层递式过渡
  开头: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
  过渡:其实,失意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必经。
  ——(《善待失意》)
  过渡: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可是叫时间?
  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应该叫时间。
  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唯独有时间!
  ——(《行走在消逝中》)
  
  3 对比式过渡
  过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希望。
  良好的开端还是成功路上的荆棘。
  ——(《开端》)
  过渡:魔鬼在狞笑,它笑这些可怜的人,笑自己的厉害。然而,很快它就,不突了,代之而来的,是失望、恼火、愧疚。
  ——(《向前,向前,向前》)
  
  二、从修辞角度看
  
  1 诗词过渡
  开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岁月的车轮缓缓碾过……我不禁向四季问候:你好!
  过渡:每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巧遇“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欣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季,我们呼吸着“寒香如故”……
  升华:四季的风景,在时节的变换中,具有不同的韵味;四季的美,储存生气,贮藏生命。
  ——(《四季,你好》)
  
  2 问句过渡
  开头:……爸爸,我有好多的话想对你说啊!
  过渡:爸爸。你还记得吗?
  爸爸,你知道吗?
  ——(《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一封信》)
  
  3 反复过渡
  过渡:哦,原来,诚实不撒谎就可以得到表扬。
  哦,原来,撒谎可以不挨批评。
  哦,原来,撒谎会让他人受伤。
  哦,原来,谎言有时是出于爱。
  ——(《我发现谎言也可以是美的》)
  
  三、从表达方式看
  
  1 描写过渡
  开头:秋天到了,一片黄叶从树上落下,与地面接触时发出轻叹似的一声微响。
  过渡:一片枯叶轻轻地砸在我的头上,让我一惊……
  爷爷还是走了。在那个黄叶飘飞的秋日。
  ——(《当叶落的时候》)
  
  2 抒情过渡
  开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小时候,奶奶总会抱着我,唱着歌谣,哄我睡觉。
  过渡:每当我遇到困难,徘徊的时候,总能想起奶奶在我耳边说的点点滴滴,心中无比温暖,语言虽然简单,却是最亲切的关怀!
  结尾:记住身边关怀你的人。记住耳边关怀你的声音……
  ——(《有这样一种声音》)
  
  3 议论过渡
  过渡:夕阳将西天染成一片彩霞,一次小小的意外,让我体味到了母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做个有心人,感受人性的光辉。
  ——(《做个有心人》)
  
  四、从文章叙事看
  
  1 时间过渡
  过渡:今天早上……
  第二天早上……
  上了一天课……
  晚上……
  ——(《这就是幸福》)
  
  2 空间过渡
  开头:小镇的汽车站到了。
  过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
  结尾: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3 事物过渡
  过渡:回到宿舍,舍友递给我一大包粽子,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带来了我最爱吃的红枣粽子。
  ——(《父爱是金》)
  
  4 逻辑过渡
  开头: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过渡: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发。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
  结尾: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张抗抗《窗前的树》)
  技法点睛:过渡是行文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过渡句语言要简洁,所谓要言不烦,切忌繁冗拖沓,枝节蔓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定夺,列提纲的时候就应该慎重考虑安排。过渡处理得巧妙。自然会收到脉络分明、收合自如、文气通畅的效果。

作文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