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地搞了不少年,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一直在探讨修正中,但目前高考仍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权威手段,是外界检测教师水平的试金石,甚至,高考竟成了教师自己心中的“圣经”。
于是,为了高考我们几乎一进入高三便开始了各项复习。分解知识点,我们撒开大网不放过一条小鱼;反复操练,我们细批精讲付出全部心血。但是,在资料相同、复习安排同步的情况下,考试成绩仍有高下之分,除了学生素质构成、教者讲授水平精力投入存在差异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呢?
反思近几年高考语文复习,笔者发现有两个问题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并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一、 复习进程要有节奏的变化
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复习的节奏常常很快,是一种高频率的练讲交替。如果说其中节奏也有一点点变化的话,最多是先慢后快,且越来越快。这种做法诚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产生紧迫感,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但这种做法也有明显不足,它容易让学生在相似的快节奏的刺激面前产生倦怠,不知不觉中演变成被动接受、机械应对,丧失了刺激变化带来的激情以及反思整理的空间。
笔者在多次尝试后认为,高三一年的复习中采用“慢——快——,慢——快——”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中,“慢”“快”指讲授的速度,后面的长线和短线指持续时间的长短。
以综合练习讲评为例详述如下:
1. “慢——快——”
这一过程约占总复习过程的四分之三。
“慢——”适用于第一学期的起始阶段,约占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刚刚接触高考模式的综合练习,与高一高二时课本内容考查占很大比例的练习不同,高考模式练习并不直接从课本中出题,所考查的知识的外延拓宽了,题型灵活多变了,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学生一般不能一下子适应,这时往往会出现得分比高二普遍下降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讲评只能慢,不能快,宁可少讲几份试卷,每份要讲清讲透。一份试卷除作文外大约要讲3—4节课。
具体做法是每一题都精讲细析,教者放慢语速,适当重复,要求学生尽量多记录,力求理解到位。以文言文为例,这时考查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课外文言文,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文段,讲评时要逐字逐句解释到位,适当关联课内知识,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课本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作用,以纠正高考不考课本的认识误区,从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再以现代文为例,不能过高地预估学生的水平,讲评不能直奔题目,要舍得花时间带着学生读文章,先分析出文章的层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用意。如果是较深奥的社会科学类论文,甚至要舍得花时间逐句讲析,要知道高中学生平时是很少有机会读到这样的文章的,而且能选作阅读理解题的文章又常常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述的,命题者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往往选择表达含蓄、主旨隐蔽的文章。社会科学论文还常常带有专业术语和专业思维,这些都是学生阅读中的障碍。如果仅是讲题目,速度是快了,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解题技巧,但若想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需教师“慢慢”地带着学生读懂文章。这样做也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认识:只有读懂文章才能做好题,只凭技巧解题的做法最终不能拿到高分。
总是“慢”讲也有弊端,学生的思维会跟着慢下来,遇到题目总是慢慢想,答题速度自然也慢了,所以常常出现刚进入高三时做题很快,以后熟悉了试卷模式反而慢下来的现象,而现行高考考查是不允许慢的。因此,“慢——”后就要进入“快——”的阶段,这一过程约占一学期,一份试卷除作文外讲两节课。
“快”的具体做法之一是讲解加快,有了第一阶段“慢”的铺垫,加快讲解,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之二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课前分析学生的得分情况,据此确定讲解的重点。“快”讲不仅让学生在快节奏中提高思维的敏锐度,也节省了时间,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
这一“快——”的过程之所以安排一学期多即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多的时间,是考虑到高三复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大容量、快节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高质且快速的解题能力,从而适应高考。
当然,“慢”和“快”之间要注意过渡,而且“慢”和“快”的安排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2. “慢——快——”
这一过程略少于总复习过程的四分之一。
“慢——”与前期的“慢——”有同有异,相同的是每份练习的讲评时间都是除作文外3—4节课,不同的是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前一阶段慢的目的是配合学生适应高考模式并补充相关知识,这一阶段慢下来的目的则是帮学生复习回顾,讲一个点时要带动相关的所有类型的复习。以病句题为例,一份试卷一道选择题最多只有三个病句,往往只能考查病句中的三种类型,这时就要以此题为依托,补全对其他类型的回顾(每一类型下的种种小类也需梳理归纳),并投影已做过的相关题目以加强复习的效果。再以诗歌鉴赏题为例,以这一道诗歌题为依据,从诗歌类型、题目类型、答题规律等角度联系已做过的题目,投影比较、归纳总结。这一阶段的讲评其实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讲评题目了,它应该是按试题顺序的系统复习,讲一份试卷,就是一次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阶段的备课要求是最高的,任务也是最重的。同时,此阶段的讲评也是为了带领学生查漏补缺,反思个人学习的现状,整理优化个人的知识构成,此时慢一点,也是给学生留一点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临近高考时还需有1—2份试卷的快速讲评,其目的与前期的“快——”倒是差不多,都是为了让学生找回思维的敏捷,以适应高考的限时要求。
二、 复习安排要有留白的艺术
“留白”本指绘画中留下空白,这里借用来指课堂教学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讲。
高三一轮复习的安排基本上是以专题讲解为纲,综合练习穿插其中,这时就难免出现这样的现象:综合练习中涉及了某个知识点而专题还没讲到,有些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在讲这道题时顺便补上这一点的系统知识,如现代文中考查表达技巧的题,在这篇文章中只是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技巧,不少老师则拓展介绍了所有的表达技巧。而以后在专题讲解表达技巧时怎么办呢?或是匆匆跳过,或是重讲一遍。还有,以后的试卷中也会经常出现其他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应对方法只好还是匆匆而过或重讲。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匆匆跳过,自然是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的;而每次都重讲,老生常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复刺激,心理学认为单调的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样的重复刺激一直延续到高考,学生已经进入了倦怠甚至漠然,如何能激活思维考出佳绩?
笔者认为,在复习中还是艺术地留一点空白的好。仍沿用上面的例子,碰到一道关于比喻的表达技巧题,只需把比喻的特征、作用讲清楚就行了,要补充的话也只是补充关于比喻的其他题目,其余技巧留下不讲,但可以留一句话:“表达技巧还有很多,以后碰到再说。”给学生留个悬念。此后见到拟人讲拟人,见到对比讲对比,让学生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总能有新的刺激。即使是专题学习,也可以留一点空白:“专题讲解是基本规律的归纳,不可能穷尽所有具体的情况,以后遇到具体情况再具体解决。”这话并不是故弄玄虚,它其实是大实话,不要指望你的一招能打遍天下,那样的话也就教死了。
在复习中做到“留白”的教师也是要有一点心理承受力的,因为从短期看,留白的往往考不过全面讲解的,但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等到二轮复习后,再加上后一个“慢—”的归纳总结工作,知识点的传授就差不多都完成了,基本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差距了,相反,有后劲的往往是“留白”教出的学生。
高三复习是一项单调的工作,尤其是对多年任教高三的教师而言,年年重复的工作不仅使教师淡退了热情,不再能获得教学的惊喜,而且容易使复习教学演变成一种程式,陷入一种僵局,出现教学上的高原现象。期待加大工作量来解决这一问题是收效甚微的,而且师生均会身心俱疲。在教学中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思考,也许就能发现可以轻松提升的新空间,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让语文教学在智慧中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