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掀起的“红领巾教学法”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题解、作者介绍、背景介绍”仍是我们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正因为如此,“红领巾教学法”后来虽颇受诟病,而这一环节一直延续保留下来。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照一下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似乎可有可无,和课堂阅读教学是井水不犯河水,纯粹是一个摆设。君不见有多少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总习惯性地先介绍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但仅限于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和开篇的作者介绍根本无关,那这样的“作者介绍”教学效果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作者创造的,学生与文本对话,自然也要和作者对话,因此“作者介绍”实质就是邀请作者一起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对话中,而“作者介绍”是静态的、平面的,文字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化的作者,如何让静默的作者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师生共同研讨?“作者介绍”和当下所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有何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对“作者介绍”中的内容精心裁剪、巧妙设计,作者才会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活跃在文本中,它的教学功能才会尽可能地得到发挥。
一.截取与“这一篇”相关的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
如果立足封闭的文本进行研读,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似乎对文本的意蕴也能理解不少,但很可能会浅尝辄止或者仍会有许多疑惑萦绕于怀;何况许多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就像山中的小溪,若隐若现,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脉。此时对文本的解读很可能会流于表面到此为止。如果巧妙地裁剪一段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或写作前后的经历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就可能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助推学生更上一层楼,探寻到作品中作者的内心真实。
《再别康桥》以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对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康桥的依恋、缠绵又带着淡淡伤感的情愫,通过诗中“云彩、金柳、水草”等等意象的解读感知,学生大都能体会到,但作者在康桥的时间并不长为何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在本诗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很详细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以期学生获得感悟,而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教师对徐志摩的有关介绍并没有直接和本诗的学习相联通,过多的材料呈现反而迷了学生的眼。
如果我们只截取徐志摩在康桥的一段生活以及这段生活对他思想、情感上的影响,效果就会明显不同。突出强调康桥旖旎的自然风光使他流连忘返;康桥的游学生活使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康桥偶遇林徽因使他激情澎湃。康桥无形中成了徐志摩精神、情感的圣地,他对康桥的情感如此地炽热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仿佛能看见当年的作者是如此的恋恋不舍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怅惘,独步在康河边的身影。
《呼兰河传》(节选)作者萧红描绘了童年时和祖父在大花园的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时光,字里行间向我们呈现的是充满着童心童趣、自由幸福生活的画面。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无形中就是误解了作者。在本文的教学中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并不能帮助我们探求到作者写作的真实用意,只有如实地感受作者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境况和心境,我们才能从那些欢快的文字里看到作者那颗悲苦的心,理解作者用欢快的文字来曲折地映衬自己悲苦的人生,真正认识一位生命苦短而作品丰厚的作家。
名家大家的介绍一般都比较丰厚,期望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想整体了解一个作家,那是不可能的,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不利于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只有立足“这一篇”,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深入挖掘具有教学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选择其中某一面作为阅读教学的线索
教材中不乏一些名家大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已成定论,比如鲁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对鲁迅的介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基本能脱口而出,但这些介绍和所学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知道了这些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没有联系、没有作用,我不介绍鲁迅又何妨?事实上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很少能真正走近鲁迅,理解鲁迅。鲁迅就像一座神像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又像一个文化符号,抽象虚无;更没有想过鲁迅和自己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关系。如何让鲁迅走下神坛,让学生亲近鲁迅,感受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鲁迅呢?只有把鲁迅的介绍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真切的认识鲁迅。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7-8期汪雅虹老师《雪》的教学实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汪老师巧妙地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概念化的标签作为全课思路的一根主线,将教学设计为三个板块,即“文学家——感受意境之美”,让学生领略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文学意境之美;“思想家——感受情感之切”,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深邃思想和真切情感;“革命家——追寻战斗之魂”,让学生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所应有的战斗灵魂。
学生在三个熟悉的“概念化”称号的引领下,不断以课文内容去充实丰富这三个称号,不仅深入的理解了《雪》,还逐渐使鲁迅形象立体起来,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我们都知道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这也是鲁迅写作《孔乙己》的情感态度,如何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作为教学《孔乙己》的课堂线索,“不幸”“不争”是孔乙己的行为表现,“哀”“恨”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要求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表现,探寻表现的深层原因,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自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双忧虑、关切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孔乙己们,从而认识鲁迅以笔为武器,揭示社会的病痛,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文化斗士形象。
如果我们巧取“作者介绍”中的某一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线索,教学中用课文的具体内容去丰富它,两者相容相谐,就能使作者、作品真正的融为一体,“作者介绍”中原本抽象的概念就会变得具体可感,真正为“这一篇”的学习服务,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