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598

[ 沈庆九 文选 ]   

从课文中学习语文教学思想

◇ 沈庆九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吸收课文的养料,深入钻研课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魅力课堂,而很少有教师想到自己也可以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下面以几篇课文为例,谈谈课文对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蹲下身”教学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童年的朋友》中奶奶轻声对“我”说:“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奶奶以朋友般关切的询问,对孩子的错误既认真对待又充满爱意,使“我”感到温暖而没有压力。
  《月迹》中奶奶以一颗不泯的童心,善意地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月亮,使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创造性的想象。
  两位奶奶的做法启发我们,教学要能蹲下身来,做学生的朋友,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先生,这样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学习立刻成为趣事,你也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蹲下身”即是尊重、理解学生,是教育民主思想的体现,是建立新颖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特定的权利、尊严和思想情感,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尊重理解学生也即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只能依靠自己吸收消化,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正如《月迹》中的奶奶,不直接告诉孩子们月亮在哪里,而是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自己到外面去寻找,从而使孩子们在各种物件上甚至在对方的眼睛中找到了月亮,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美好想象,得到了乐趣。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这样。而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拿着正确答案,要求学生踩地雷式地寻找正确答案,或是以布道式地讲解正确答案,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录、强制性接受,学生在痛苦中学习,没有半点自主权。这样的教学学生怎能快乐?
  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都是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人,对学习都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快乐成长,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
  
  二、教师范读是学生亲近课文的催化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乐在朗读中的:“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以至于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爱用歌唱的音调念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对我亲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往事依依》中两位国文老师的朗读对作者的影响尤其深远。教古文的老师“朗诵时头和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教白话文的老师朗诵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
  课文有魅力吗?不读不可能知道。如何读?小和尚念经般地读,有口无心,不可能读懂课文;不带情感地读,味同嚼蜡,不可能读出课文的韵味。如何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从而亲近、融入课文,受到课文中美的熏陶,从以上三篇课文中几位老师的朗读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范”具有示范性,教师范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应做到“有感情”。“正确、流利”即叶圣陶所说的“宣读法”的要求。“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整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这样的范读只是引导学生流畅地读通课文,是立足于课文的文字、句子、段落之间的结构,游离于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外的,不足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亲近。因此叶圣陶还说:“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教师必备的一项语文教学技能、修养,是形象地引导学生融入课文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教学方法。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往往只有学生的朗读,没有了教师的范读,代之以音响制品的播放。这些以标准播音员的语气语调朗读的课文录音,达到了朗读的标准化程度,却缺少了面对面的亲和力,总使人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习的共同体,教师的范读其实只是先于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示例。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学生有能力通过学习达到教师范读的水平,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小而言之直接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调动起学生亲近课文、热爱课文的兴趣;大而言之,教师朗读时情感的真实流露,正如课文中几位老师的朗读那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的真情是传递课文思想情感的导体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因亡国而悲愤的神情使一个原本不谙世事的小弗朗士产生了爱国情愫;《往事依依》中两位国文老师朗读时“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永远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使作者产生了慷慨悲壮的情怀。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必定会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荡,甚至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学生只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人,心智等方面发育还不成熟,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是不是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很好,是不是健康成长幸福快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语文教学不仅要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果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连教师自己都不能深情体味,如何让学生感动?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生命教育,学习课文一项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文章中某种思想情感的熏陶。静态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深沉鲜活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能深刻地体悟到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的情、理、义而产生感动?教师上课时的真情流露是传递课文思想情感的导体。就像《最后一课》和《往事依依》中的老师那样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教师要能进入课文,和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交融,就像手握手传递体温一样,把那一份思想情感注入学生的生命中,才会使学生有深切的体会,心灵产生震撼。
  以上所述意在抛砖引玉,目的是让我们教师明白课文不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思想滋养的极佳原材料,我们要从文质兼美的课文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反哺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语文课的魅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黄桥中学)

从课文中学习语文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