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3542

[ 何风波 文选 ]   

文本解读要注重整合

◇ 何风波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谛听作者心声,准确,深刻认识其主题思想的学习过程。只有把握主题思想的明灯,才能以之全息照亮文本。以下介绍几种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将文章各段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加以整合
  例如:学习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首先将七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句筛选出来。这些关键词句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信心;执著勤奋的工作,耐心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对真理探讨,献身科学,专心致志;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免受干扰,拖累;自由,学会欣赏生活;热爱科学,认定科学伟大的美,迷醉。然后运用逻辑思维将这些词语连缀在一起,整合为有机一体,写出一段话: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然后是执著,勤奋的工作,并且耐心努力集中在自己奋斗的目标上,因为科学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所以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因而,要专心致志的工作。而追求安静的工作环境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才能保持宁静,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拖累,才能实现理想。同时更需要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科学研究。志在科学,要学会欣赏生活,培养广泛的生活兴趣,练就温和的性情,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感受科学伟大的美,从而热爱科学,醉心科学。有趣之志,其志才能牢固久远。这就是玛丽·居里能够终生埋头工作在实验室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实现远大理想的伟大科学家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同时也让学生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过程中,渐悟渐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科学家需要有一个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秀品质,才能成就远大的理想。
  二.将文章的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进行整合
  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散文。立在城市飞尘里的行道树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它们这样的形象:在春天里勤生绿叶,夏天里献出浓荫,在黑暗的夜里,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等待朝霞和彩旗冉冉升起,迎接太阳;固执地制造清新的空气。行道树的自述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信息,再看与行道树形成对比和反衬的直接信息:我的家在山上,在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双线道的马路边——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种命运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读了这些直接信息,我们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行道树是无私的奉献者,奉献是一种牺牲,而且引以为自豪,快乐,这是因为行道树认为它们选择的是神圣的事业,于是我们便可得出本文的主旨:选择神圣的事业就要奉献,并且自豪快乐的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这是间接信息。行道树的形象是崇高的,可敬可赞的。我们在把这些直接、间接信息整合在一起,以逻辑思维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平凡的行道树因怀有崇高的理想,所以才选择神圣的事业,于是才为神圣的事业无私奉献,快乐的牺牲自己的一切,因而可敬可赞,这也成就了伟大的生命。由此,我们还可以悟出平凡成就伟大的道理,是经过这样的历程实现的:平凡的生命——怀着崇高的理想——选择神圣的事业——无私的奉献,快乐牺牲自己的一切——成就了伟大的生命。经过层递渐进的思考和将直接间接信息整合,我们对行道树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才是正确而深刻的。
  三.单元各篇文章主旨的整合
  一篇文章的思想是独立的,但不能孤立的去认识,这就需要将相同题材文章的主旨有机组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有如下几课:《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这些课文都是以追求美好人生为目标,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各篇文章的主旨分别是:《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在追求美好理想的征途中要战胜无数失败,尤其是要战胜失败后的失望,怀着理想,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战胜困难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即有战胜困难的方法,那就是将大困难化整为零,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一步步走下去,就能抵达自己希望的地方。《短文两篇》中的《蝉》一文回答了在生命短暂的历程中,努力奋斗,那就是生命的意义;《贝壳》一文进一步回答了更精致,更仔细,更一丝不苟地怀着简单而执着的心去奋斗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当生命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要为悲伤和焦虑所湮没,而应当像紫藤萝那样生机勃勃,乐观向上,因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样才能挣脱不幸的侵扰,走出生命的困境;《童趣》则告诉我们永远保持童心才会对生活无限热爱,才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有无限的乐趣。至此,教师可以从各篇主旨中筛选出一些关键词,依次排列起来,作为连缀各篇文章主旨的写作思路:理想——困难——信心——方法——生命的意义——奋斗的方法——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幸——童趣。让学生依据各篇文章的主旨,按照以上线索将各篇文章的主旨连缀在一起,便可得出如下内容:人生要有美好的理想,而实现理想要有信心战胜征途上的一次次失败,尤其是失败后的失望。面对困难,光有勇气和信心是不够的,更需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方法,那就是将困难化整为零,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坚持走下去,就能战胜困难,抵达自己所要到达的地方。而我们的奋斗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那么,更精致,更仔细,更一丝不苟的,怀着简单而执着的心,这样的奋斗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历程是充满坎坷,遭逢这样那样不幸的,只有我们懂得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乐观向上,充满生机的生活,才能战胜不幸。这就需要我们始终怀着一颗童心,有一颗童心,才能始终感到生活的奇妙美好,才能无限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带给自己无限的乐趣。人生的历程是饱经磨难的,但拥有理想,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情趣,并百折不挠的去奋斗,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经过学生这样的思考以及教师适当的指导,我们对这一单元关于人生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了,也使各篇文章主旨整合后相得益彰。
  四.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阅读文本的收获为学生写作直接服务,写作的任务可以引发学生对作文内容所涉及生活的回忆和思考,于是把文本作为作文范文来阅读,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的积极性,而且其价值观的指向具体而清楚。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的乐园》为题作文,写出自己儿时的乐趣。看看哪位同学的童年生活乐趣最多,最丰富多彩。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童年快乐生活回忆的热情,可大多数学生脑海中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影像却是零散而细碎的,具体而又模糊的,切近而又茫远的。这又为学生作文带来困难,经过这样起落的心理过程之后,就产生了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期待。恰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曾去过绍兴鲁迅的故居,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依然存在,不过百草园是这样的:在鲁迅家后面有一个不大的园,园的四周种着绿树,园的西南立着一方石碑,上面刻着“百草园”。在东南角落有两个石像,塑的是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的情景。再看到的就是碧绿的菜畦了。而出了百草园,沿着东西街向东走不过300米有座宅子,坐南朝北,那是三味书屋。走进鲁迅读书的课堂,屋子狭小阴暗陈旧,北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一支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课堂里摆放几张当年的课桌。仅此而已。那么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笔下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怎样的呢?经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便看到了鲁迅当年情趣盎然、充满生机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更感受到无限乐趣所在。因为园里的景物:花,草,菜,树,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都是儿童的最爱,所以在他的眼里景物永远是鲜亮的,有声有色的。因为童年对生活有爱,所以写景状物,将动物与植物,高与低,色与味,时间与空间整合在一起;叙事,将写实和写虚(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整合在一起;抒情,将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留恋,遗憾以及去三味书屋读书的困惑和读书生活中的快乐整合在一起。叙事,抒情,写景整合在一起,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带着这份收获去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也会运用整合法,修复再现童年的记忆,创设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采用这样的方法,依照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获取知识更多更容易了,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同时也达到了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很好地整合为一体的目的。
  
  何风波,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通辽。本文编校:舒 坦

文本解读要注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