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817

[ 朱迪敏 文选 ]   

三点导读

◇ 朱迪敏

  本文语言平实,叙事不花哨,属淡中出彩之文。
  谈到美点,我认为,美在作者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了儿童单纯的心灵美。文中的禾禾因为“幼儿园的阿姨一直在讲雷锋叔叔的故事,教育大家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好孩子”,于是他便要做一个好孩子,他的做法也很简单:“搬着那把小椅子,一直跑到公交车站那里,朝一个白头发的老奶奶面前一放,说,奶奶您坐!”禾禾做完好事得到众人的夸奖之后,作者对他心理的描写很到位:“当天晚上,禾禾一直很乖,很听话,妈妈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在平时,禾禾则不是这样子的,妈妈让他写作业,他偏不写作业,偏要看电视;而当妈妈让他吃饭的时候,他偏不吃饭,偏要写作业。”这样,把一个受到夸奖的小孩儿的心理(既不好意思又暗自高兴)——通过简单的叙述便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从此以后,禾禾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有心事了,不论是上学还是放学,只要走到大门口外面,总要朝公交车站那里看一眼”。把帮不了人当做一种心理负担,是小孩子的典型心理。本来顺其自然的事情,成了一件心事了,天天记挂在心上,这愈显得小孩子的单纯。后来,禾禾再一次给等车的人搬小椅子,他又受到了众人的夸奖,这“又一次把禾禾弄得小脸红红的,很兴奋,也很不好意思。那天晚上回到家里,禾禾再一次变得非常非常的乖,非常非常的听话,妈妈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作者反复强调禾禾受到夸奖之后的表现,实际上在释放两方面的信息:一,禾禾作为小孩子是多么的单纯,二,为下文出现的不好的结尾埋下伏笔,随着情节的发展,以助人为乐的禾禾很快就遭遇到成人世界的无情玷污。将禾禾写得越是单纯,离成人世界越远,两者距离越大,构成的对比意味越是强烈,作者的反思传达得越有力度。当然,作者并没有故意美化儿童,故意拉大两者之间的距离,而是比较客观地写出小孩做好事的一般心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实,但凡写儿童的文本,尤其涉及到儿童身上有而成人身上却比较稀少的品质、性格特点的文本,一般都能以小孩子先天道德优势得到读者的赞赏。这自然是文本因为描写对象的选择而具有的一种艺术上的优势。
  
   王奎山用平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他虚构这个故事的目的之一可能是对当下社会反思。本文叙述情感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变化过程:叙述禾禾做好事的部分,作者的叙述情感流动较快,整个节奏也快,阅读这部分,读者仿佛亲见禾禾活泼爱动的身影,亲感禾禾一颗天真单纯的爱心,文字间洋溢着一股暖洋洋的味道。文章的后半部分(六七段),则微微地显示出作者一股无奈的忧伤的情绪,一点陷于无助后的伤感,过后,作者想传达的是他对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理解本文的要点是理解作家的反思精神。当一位母亲看着一个涉世不深,单纯如白纸的孩童遭遇成人世界的玷污时,她除了愤怒之外,还能对这个成人世界做些什么呢?更深一层来讲,这里也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寄托了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呼唤。
  
  1.找到刻画禾禾心理活动的文字,指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2.禾禾的妈妈在结尾处求助行为,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附参考答案:
  1.略,详见“美点赏析”。
  2.回答此问题,应该把握好禾禾的妈妈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的定位:禾禾的妈妈是成人,但她因为是禾禾的妈妈,所以她极力要保护好禾禾幼小的心灵,以免受到成人世界的伤害。她试图暂时改变禾禾周边成人环境(买椅子放回原处),以期调和双方的不和谐关系,但是这无疑只是缓兵之计,只能归于失败。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来讲,她是无能为力的;作为一个妈妈,她也是一筹莫展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是作者也没有办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于是,无法找到答案的作者将这个问题抛向了媒体,作者也不期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要通过这篇“问题小说”来唤起社会的注意。

三点导读
目录

  •  / 王蒙
  •  / 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