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边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是其对现实中湘西和都市双重否定后的心理补偿,正是在这种补偿作用下作者通过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达着精神理想。
关键词:边城 浪漫主义 象征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深得读者喜爱。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在整体上传达出来的略带忧伤的浪漫精神。以下笔者便从作者采用此种手法的原因以及其浪漫形态的具体体现人手分析,以此来探讨《边城》在浪漫气质下的独特艺术价值。
我们说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殊性便在于其丰富的想象以及处处充盈着的主观抒情性,那么沈从文是如何避开现实社会而选择这样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呢?首先,我们还是要还原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处境来思考这个问题。《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可以说,处在《边城》写作过程中的沈从文早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下人”了,然而这只是外人的看法。其实在沈从文看来,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北京这个都市之中去,他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第一件事情,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实际上,看得出虽然此时沈从文已经在都市生活了许久,衣食住行都得依赖城市提供的财富,但是他对城市是无法完全接受的,“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去的我,生命俨然只淘剩一个空壳”。这表明沈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对城市精神层面都有抵触情绪,这在《边城》中便表现为作者对都市人无缘由的讽刺上,“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并认为都市怯懦男子爱与仇对面时做的“情人奉让”是可笑行为。这里当然包含着沈对湘西人情事物美化处理的因素,然而它们却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作者对都市的一种不满情绪。于是,可以说,作者在都市寻求安全感、归属感的努力是徒劳的。都市对于沈是无望的,他的精神家园不可能在与他内心格格不入的都市中。
如此一讲,是否说《边城》中淳朴美好的湘西边城世界建构在作者对都市文化的否定呢?确切地说,这样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对都市中异质性的“水土不服”是《边城》创作的直接原因。但同时这里也混淆另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当年沈从文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原因正是沈不满湘西蛮荒和野蛮的宗法派系关系的复杂,他离开湘西的原因无非有两条:一是大病一场,二是一个老同学的淹死。他说“我去收拾他的尸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到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见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怎么办?于是,“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湘西的闭塞、落后、贫穷、残暴以及它给沈从文精神世界上所造成的伤害,实际上不甚于他后来接触到的那个都市社会。这样,即便是实实在在的湘西边地也并不能给与沈从文以安全感和归属感,湘西那种难以让人理解的野蛮和复杂关系是沈所不能接受的。
一方面是自己费尽千辛万苦要逃离的湘西,另一方面是逃离成功后更加难以融入的都市世界,这样沈从文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自己努力的挣扎换来的是对以上两种文化的否定,这当然是沈没有预料到的。这种对现实中两种社会形态的否定使得沈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可以使自己免受煎熬的角落,于是作家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造了一个在现实社会里完全不可能找到的,只属于作家理想追求的世界,是对现实中湘西和都市双重否定后的心理补偿,这便是沈从文笔下《边城》里“世外桃源”般的湘西边地。可以说这是沈从文暂时从精神上脱离上述两种形态的世界,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另辟了一块肥沃的土壤来尽情构造自己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的结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在作者处理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能体现出这种理想,譬如:妓女本来是以出卖身体来赚取生活的,然而在作品中“妓女与客人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否定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然而却明显看得出,这是作者为歌颂边地美好人性,特意选取社会中下等人为对象而赋之以高尚的品质来完成美的塑造的结果。又如老船夫渡人不要钱,屠夫对顾客(尤指老船夫)的信任等等都是作者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无论是湘西还是都市)不可能看到的,作者这样去写只是内心愿意看到的一种情景,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作者否认了现实的湘西和都市,但却在自己内心找到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寄托。这个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虚构世界能够给作者现实世界所找不到的精神支柱。
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完全建构在作者理想世界中的湘西边城是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对象的,即便是现实中地理意义上的湘西也无法完全不受到当时急剧变化的社会各方面思想的冲击。所以说,《边城》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作家的理想中,这才是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原因。
以上,我们从沈从文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探寻了他在创作《边城》时极度地表现自我主观想象的原因,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方法产生的内部原因。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作品中体现的这种创作方法。
笔者认为《边城》中总体上是以一种无处不在的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其拥有了朦胧模糊的感觉。比如在翠翠梦中反复出现的虎耳草及黄葵花,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可以看做“性”的暗示,当然也并非一定要如此理解,我以为它们代表了略晓情事的翠翠对朦胧的爱的追求的象征;还有呈对立关系出现的渡船和碾坊,分别是一种漂泊的生活和稳定的生活的象征。而车路与马路对应的分别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求婚方式和一种个人化、自由化的求婚方式。实际上,从深层次上来看,碾坊、车路与渡船、马路的竞争实际上是农耕文明与渔业游牧文明或者说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还有在文首、文中以及文末反复出现的白塔,也是当地宗法民俗制度的象征,它在文末的倒塌和重建都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除此之外,更有洪水,黄鸟,竹雀等意象都在边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取得了特异的意蕴。正是作者大量使用这些象征性事物来表现一些难以言明的或可以言明但作者不愿言明的特殊情绪才造成了作品异质的审美效果。这是继承着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意象传蕴的传统,意象言尽而意无穷,这是增加作品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加作品审美神秘性与陌生感的重要因素。
另外,作者在作品中展开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梦想叙事,以此来完成对理想世界和重构,“边地中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的塑造寄寓着作者的爱情理想”,其实边城就是人生的一场梦。
总的来说,《边城》正是作者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建造的一个“人性的神庙”,这样,作者在创作方法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作家的丰富而细腻的精神世界,从而造成了《边城》意蕴上含蓄和浪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