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丝丝碧草不辞辛劳地从荒尘古道漫卷而来,沿着《诗经》河流的堤岸蔓延,爬过先秦的版图,沐浴唐风宋雨,听罢元朝散曲,看惯明清春光,撒下了缕缕香魂,留下了道道昭示,带生了人们文思的远飞遐想。
《典论•论文》中曾言“文以气为主”。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草撩人心,心动气变,气运成文,草入文理,草在人心,构成春草和诗文两个不同领域事物和概念之间的链接。
能够想见的是,在一个春草青青的傍晚,夕阳坠山,溪流潺潺,花草幽香,春草成为文人兴致和灵感的激活阀儿。诗人王维在山中送走了友人以后,太阳落山他把柴门虚掩着,仿佛为那远去的友人留一扇门,在此静静地等待。春草一年年枯了再绿,不禁感叹: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人们远行,浅草相送,此去经年,草绿不归,春草成为人心中的时钟;芳草青青日离人远别又播下期待相聚的种子,期待一起踏青,同赏春景,共度春光。春草就是那象征“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这春草导景变、春草引人动、春草伴人行、春草促人离合之思,是文章的诗意化信息源。
古典诗歌中写愁的取譬很多,有以山喻愁的,如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的,如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有以发喻愁的,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而李煜这里却是以草喻愁,请看: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可以想象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自从与弟弟从善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像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天际征鸿、锦书难托,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特别是这一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说离愁别恨恰如郊原春草,无论你走到哪里,走得再远,也有野草丛生,那就是我的愁、我的恨。
草碧如思,李白《春思》有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草绿为情,李白《金门答苏秀才》又云:“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春草,你与春风、明月为友,梨花、烟雨相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真是“别”有一番“草味”在心头。
因草之春,文章内涵在拓展升华。草枯草荣见证时间流逝的痕迹;草长鹰飞彰显物性彼此呼应的灵魂;“草绿人不归”生发了聚散离合之思;“城春草木生”触发国破家亡之痛……“草色入帘青”那绿色破土而出、穿帘入室来到人们周围,闯入社会文化的间间书室,营绿,养眼,造静,养心,涵养了人们宁静致远的情怀;“春风又绿江南岸”风过留情,浅草弄痕,江南岸春光又现更是促生了人们喜怒哀乐之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燕草、烟草、、翠草、王孙草……草儿啊,你虽化身千株,仍草心不改;芳草、香草、玉草、灵草、碧草、仙人草……你虽冠以曼妙灵动的称谓,却朴实无华;河边草、池塘草、城南草、江南草、古道草、荒原草……你虽自生自灭,却无处不在;浅草、细草、小草……虽茫茫天地一草芥,但是芳魂常在。
事实上,不少诗文大家被草色“俘虏”了。春草的形色打动了李白,他就在《春思》中起兴:“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他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盼夫早归;白居易深感春草无穷的韵味,就把人的内心幽思和草的物性说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晴翠”从视觉、嗅觉两个方面刻画春草的芬芳之气和翠绿之色,用“侵”和“接”人格化,描摹绿野广阔的景象,“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对于初春时节草萌生的的深浅远近的意象,白居易用“草色遥看近却无”独辟蹊径表现《早春》中“距离产生美”的意境;春草留在旧时光里最是令人怜惜,辛弃疾的《玉楼春》有“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他永远抱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即使她是那样渺茫、难以实现,然而他仍然执著地等待着;
呵,一川烟草,悠悠岁月漫漫行,碧草文心,多少诗文为她动?无法计数。真是奇妙啊!
春草与文章虽然一个地上,一个心上,一个自然,一个社会,但两者却有如影随形之妙。因草之意,文章笼罩在“草色里”中,犹见“草文”连篇:悱恻轻寒剪剪风里,渐远还生的小草是一首怀人的朦胧诗;堤上丝丝弄碧的草是一阕惹人爱怜的小令;烟雨桥畔的凄凄芳草是一管耐人寻味的散曲;没有树高,没有花香默默咏叹的小草是一篇撼人心灵的青春小说……
春草含情,文吐墨香。春草暗蓄潜长、萌动勃发;文章含蓄婉约、鲜明奔放。
春草将芬芳吐露在不同的人身上,并染绿孩子的裤管衣角,文章将文气喷洒到各个族群的人心上,且抚慰人们的灵魂;草虽静,有时如轻盈的天籁之音奏响。文虽柔,有时像无形的早春之雷滚动。
草缀万川,横贯古今。青青春草,李白走过、辛弃疾走过、朱自清走过……今人正漫步。这使春草具有了与生俱来的象征意义。春草与文章的统一,那是春草的映记见证了历史的长度和文学的广度,从而盖上人类文明的绿色印章。
春草,净化灵魂。春草是大自然为人类造就的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折射春光以映照人生世相和人类灵魂。人草面对面,人的灵气与天地元气相接,思维主脉一下子靠到自然的原始基点上。这春草,沁人心脾、潜移默化、醍醐灌顶,那被春草“感染”的人的思想,物化的成为行动,流泻的成为文章。
春草,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观赏物。春草,已经成了神圣化的大自然整体和宇宙真理的化身。
意随草生,文随草舞。借此草魂,真谛便破土而生,脱尘而出。草意是自然无声的诗文,文章是心灵留痕的浅草。
春草,草形、草色、草意;诗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神奥绵长。
风吹草动,那是人们在颔首沉思。
浅草弄痕茵茵,诗文走笔沙沙……
名家 名作
《山中送别》赏析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诗的三、四两句中的“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越过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越过的时间就更长了。
(陈邦炎)
《清平乐•别来春半》赏析
这是一首抒愁念远的著名词作。是诗人在七弟从善入宋不得归时,因思念深苦,触景伤情而作。因而它与《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所写闲愁不同,是诗人的真愁、大愁、深愁。作者用草之无限多来比愁恨之无限长,既贴切生动,新颖别致,且寓意丰富:春草遍野生长,无边无际,象征离愁别恨之绵绵不绝;春草之细密绵纡,象征离愁别恨之盘曲错结;春草之“生生不息,青了又青”,象征离愁别恨愈消除则愈增多。这愁似乎将伴随作者一生了。“还生”者,又生、更生也。“更行更远还生”以二、二、二的舒缓顿挫的短语一波三折,深长奔放中寓顿挫沉郁的情致。诗句纯用白描的语言,勾画出如此深沉的情思、隽永的意味,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感受。
最后两句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恨,不但写出了离恨之深,更写出了离恨的无法排解。这样的警句,启人心智,引人遐想,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现在人 们依然用来描写离恨绵绵,悠悠不尽。
(马丕环)
介绍 图景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他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千古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