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805

[ 沈怀军 文选 ]   

预约语文课堂的精彩

◇ 沈怀军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大有裨益的。当前,所有的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也总会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预习,但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预习就是标段落、圈生字这样的常规性、千篇一律的预习作业,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机械地读两遍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太肤浅。
  现象二:把预习当做一项抄写作业来完成,依赖各种教辅材料,不假思索地把涉及文章内容的相关答案照抄到书本上,应付老师的检查。到了课堂上,用得着的东西就再照读出来,书本一合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还是等于零。
  面对上述现状,如何让学生由被动的预习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自主预习呢?笔者以为:
  
  一、注重引导,明确学生的预习意识
  
  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能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而且是阅读教学的发端。学生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发挥预习的主动性。
  1 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提示和分解预设,再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学习目标就会进一步明确。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和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于讨论结果不相符合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集中精力解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预习时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重要措施。为此,预习内容要具体化,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使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3 预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听课的效果。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
  
  二、分层设计,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1 注意体裁特点。在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小说、课本剧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学习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如课文《三顾茅庐》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除了让他们去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如作者、朝代、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等,还让他们去比较课文和书上的文字有何不同,思考为何要做这样的修改。因为学生对人物比较熟悉,我还要求学生写一下人物评价分析。
  2 注意学法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设计预习作业呢?首先就应从学生的角度深入解读教材,确定核心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
  比如教学《军神》一课,在设计预习作业时,除了关注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外,我们还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 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刘伯承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表现怎样?3 收集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交流。上述预习作业直指核心目标,这两个小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沃克态度的变化是与刘伯承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的,沃克医生的态度侧面反衬出军神的钢铁意志,刘伯承的表现正面突出了军神的坚毅顽强。而资料的收集、交流又丰富了军神的人物形象。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学法指导,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 注意学生差异。任何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针对这种状态,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日标。
  (1)基础性的作业,让学生敢做。这类作业主要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而编制的。以预习《菩萨兵》一文为例:目标是:①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②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给学生一点自信,让他们不会对预习作业产生逆反心理,让他们知道原来他们也有这个能力做预习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预习的期待度。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
  (2)挑战性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乐做。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不但读进去,还要想开去,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为例,在预习时可以启发学生由课题入手,引发思考: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请大家读读、找找、想想,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处写“棒打”?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认识才会深入,课堂的精彩才能由学生创造出来。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知识容量等,能为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基础性保障,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让我们重视预习,用心预约语文课堂的精彩吧!

预约语文课堂的精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