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和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日益接近,材料的选择上越来越关注生命、人情、时事和社会发展。
从立意来看,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这根指挥棒有力的倡导了新课改精神,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积极探究。但是,面对如此理性的人才选拔关口,由于整个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一切教学行为都为了升学考试这种心理左右着语文老师和广大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写作的渴望和兴趣,不能真正充分参与写作活动。很多时候,写作被看作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将来面对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作文的灵魂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被丢弃了。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睛一亮”,很多作文缺少了真正的感情触动,只在词句修辞上下大工夫。学生硬着头皮挤牙膏式的凑字数,缺少了对社会生活、自然万物的真正观察与体味。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造成了写作心理上的敷衍与虚伪。
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首先,必须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扩大生活的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解放心灵,学着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体验。我们要用心灵去观察感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养成观察习惯,积累习作的素材,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其次,要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尊重他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负责任。写作是精神活动,是心灵对话,如果一个人的文章全是虚情假意,或是隐瞒真情实感,岂不是自欺欺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在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只要是你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都可以是有创意有个性的文章。第三,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写文章起点要低,切题要小,选材要近,源于身边生活实际,最好写自己。这样写作容易上手,文章也能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切忌高大全、假虚空。写文章前首先要自己不断揣摩感悟,酝酿一种感情,然后凭一时之灵气,一气呵成。好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读者喜欢的,所以写作人必须为自己的文章感动,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激发观众的情。因此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充其量是过眼烟云而已,绝对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考试中更不会获得高分。好文章的确是能留点东西给读者带走的,这是需要我们时刻牢记的。第四,多读多写,多读好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技法。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农民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懒惰是人的天性,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们也是得过且过的多,尤其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的社会中,真要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确是很多人很难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忙里偷闲,像从海绵中挤水那样挤时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同时,要抓住自主写作的机会,多写勤写。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有练习写作的意识,重视这样的机会。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观察笔记或随感随笔,我们就要抓住这些机会,展开想象和幻想,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发现了美,感悟到了新鲜的味道,但是只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你有意识地写随笔,播种自己的“珍珠”,说不定用不了多长时间把这些“珍珠”串连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呢。第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还要重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抓住一些机会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文章。互相修改,互相评阅作文,展示交流。有条件还可以在网上表达和交流,在网上互相评改作品。
只要你付出真心真情,以负责任的态度投身于作文的训练,你会在活跃的写作教学中得到提高,最终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
王军昌,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