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77

[ 梁化泉 文选 ]   

语文教学缺读现象思考

◇ 梁化泉

  语文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读书,就一般意义说,读的就是课本。再具体一点说,读的就是课文。可是,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很少有人能说清需要学什么和教什么。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学的内容是显明的,或公式、定理,或事件观点,或实验、结论。语文的内容“溶解”在课文里了。课文里有什么?生活和人生。怎么认识生活,理解人生?这是谁能说得清的吗?所以语文不能讲明白,要靠自己去读,去体会,去理解,去感悟。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重要性,使语文教学彻底改变“缺读”“少读”的现象,让学生有兴趣去读,有目的去读,有方法去读,更要适量的多读和精读。
  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缺读”、“少读”的现象呢?
  一.注意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经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教育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但改革和创新往往是建立在继承传统方法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全盘否定传统方法是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在继承传统方法基础上创新和改革,有助于改革创新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原则,学生当读的应舍得时间让学生去读,不能总是用多媒体播放代替,运用多媒体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为了解决传统经验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读,会长时间、大量去阅读,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结合教材的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一方面由课本向课外读本延伸: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另一方面由课本向社会、网络延伸,在阅读课本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调查和网络搜索,以丰富阅读的内容。
  三.结合课文教学 渗透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不论是哪一类课文,学生都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必须掌握阅读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渗透性的交给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初读——再读——精读——总体感悟。
  (一)扫清字词障碍,初读感知。生字、新词的学习是学习课文的基础。要读懂一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哪些是生字、新词,必须先读去查找,弄清字音、词义后再顺读一遍。这样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至少读过两遍文章了,对文章的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可以说是将阅读渗透于无形之中,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再读熟知、概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往往会顺读一遍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某种好奇的心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同时也有一定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会驱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文章讲了怎样的一件事?说明什么问题?潜意识中会思考它对生活和人生的影响、启迪等。这就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为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精读,解决关键问题总体感悟。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中心思想提出关键性的思考问题,一是知识方面:主要内容、特色方法、作者安排手段等。二是能力方面的:写作方法、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三是文道统一方面的:文章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启迪、感悟等。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阅读,采用画(关键句)、批(作批注)、议(小组讨论交流)、评(评析辨识)等手段解决问题,进而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从总体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意图。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阅读,首先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自觉的阅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拥有基本技能、感悟生活和人生,通过阅读、思考、感悟、实践,进而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梁化泉,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语文教学缺读现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