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47

[ 滕俊磊 文选 ]   

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

◇ 滕俊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将语文课堂教学转向创新之路。
  一.由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就不能主动地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材传授的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转向对学生需要的活动的关注,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自己服务的,使学生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定需要某方面的学习。
  二.由注重知识积累向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把一个个问题讲给学生听,向他们灌输一个又一个现成的结论,有时让学生起来回答也只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的述说。总之,学生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创新的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没有想象去预见行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所以想象是一切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异想天开”。
  三.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
  注重对知识学习过程是着眼于对人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只有把对获取知识的关注转向学习过程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才能确立。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亲身感悟学生才能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体现主体精神。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会自读、自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领会,发展作者的“意识”,不断否定“旧我”,形成“新我”。如阅读教学要先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朗读,通过自我揣摩、自我体会,形成比较明晰的认识,再通过联系学习和生活的原有认知,进一步领会、反省、验证,在联系中澄清认识,最后通过讨论等形式验证学习的准确性,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唤醒、激励和点拨中形成规律,提高观察、思维、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四.由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向现实生活应用的转变
  在目前,“教书死”“死教书”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至于学生读书越多,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越不理想,知识“活”不起来,难以内化积淀为真正的素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学生面临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来设计。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交际能力,提高字词句篇的应用水平。
  五.由注重教师权威建立向民主氛围营造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人”主体的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得到了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展开共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说出多种答案等,能极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滕俊磊,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