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试题不仅牵连着千百万考生的生存空间、生活状态和发展机遇,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2010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试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高考作文命题亟待科学和规范。
整体上看,2010年作文命题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呈现,体现了现代人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即紧扣社会脉搏,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要求考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角度进行思考,命题材料中,有“上海世博”“全民读书日”“倡导绿色生活”等时尚元素,也有“仰望星空”“幻想”等理想希望的追求,还有利用外国材料“丹麦”“格林兄弟”之类的提示性解读。从命题形式看,有命题作文“早”“难题”“角色转换之间”“与你为邻”,也有材料作文“浅阅读”“诗歌哲理联想”“热带鱼、狼、心理学家”,话题作文、漫画作文都有不俗的表现。客观地说,2010年高考作文应该是近几年作文命题质量最好的一年。但是又为何受到许多质疑呢?我们认为,作文命题要做到三个坚持,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排除一些干扰,追求作文命题的成熟稳定。
坚持新课程标准理念不动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作文多,关注自然的作文试题很少。如2010年全国卷Ⅰ“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道作文题被搜狐教育网的网民认为“最雷人”,其实这道题关注的是社会现实,试题与民国年间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1课相同,那篇课文是:职业,猫捕鼠,犬守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笔者在2010年就此命题给几个地区的高三学生做,还附有漫画,材料的中心是讲职业职责责任等,考生写“不忘本”、“靠自己”、“要劳动”应该也大体符合题意,不能算是“最雷人”的作文试题。2010年广东题“与你为邻”就是一道很好的试题,一般的高三学生,能够很好地将“你”具体化,写人、写物、写时间、写自然都可以,审题没有困难,考生能在作文中阐述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与探究。2010年江苏作文题“倡导绿色生活”也是一道具有时代气息、解读新课标理念的试题。对于社会生活、传统美德、人生追求,历年来的作文试题不乏经典,如“诚信”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如江西卷2009年“蔡铭超事件”,试题具有明显的思辨特点,这样的试题能给人思考、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帮助考生成长。
坚持语文考试大纲不动摇。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文命题历来是中国语文考试的主体。为什么千年的八股文至今仍有市场?其原因与汉语作文的传统密切相关。审题追求抓住实质,立意要求一语中的,谋篇讲究起承转合,内容必须真实具体,感情刻意真挚感人,语言强调准确生动。这些既是文章的重要构件,也是作文评分标准的依据。因此,不论什么作文题,基本上能测试大多数考生的写作水平。问题是,现今许多作文试题强化了试题形式的复杂化,淡化了试题表述的文学性,许多题目对考生来说既不上手,也难以发挥自己的写作才情。客观地说,要求考生在60分钟之内完成800字的作文,难度可想而知,许多考生在完成了诸如语言知识之后,再完成三个阅读大题,已经是精疲力竭,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既需要基础,还需要精力,更需要才气。我们许多阅卷教师大都能体谅这一实际,对于那些审题基本正确、内容充分具体、语言明白畅通的作文均视为优秀作文。这既与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也符合考生实际,因此,作文命题应该不要在审题的环节上为难学生,须知审题不慎导致跑题、偏离题意将会影响有才情的考生与高校失之交臂。
坚持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不动摇。34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在转变——转变——再转变,探索——探索——再探索,从1977年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2010年的“早”,试题质量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其中话题作文又分前话题作文阶段、后话题作文阶段;材料作文又分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提法常常变化,质量没有上升,尤其是许多省市的作文命题几乎一贯制,或追随大流,或挖空心思。
不要高估学生的能力。多年以来,作文命题人一直在玩“老鼠躲猫猫”的游戏。千百万中学师生在捉题、猜题、押题,命题人故意让你摸不着。于是各种令人难以恭维的试题出笼了。如2010年安徽试题:“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作文。这是清代阮元的诗,其哲理并非学生能在几分钟之内弄明白,即使是语文教师,要准确解读其哲理也非易事,诗歌哲理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不搞“一刀切”。试想,学生写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充分利用水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智慧人生”是对诗意局部的理解,既是哲理诗,其哲理并非浅近,这就给阅卷带来困难,稍有不慎,将影响一大批考生的求学之路。
不要低估考生的能力。近几年来,命题作文中有一种倾向,命题人想方设法把试题解读一番,甚至尽力地把考生要说的话也一并说出来,好像考生都有些弱智,担心考生审题、结构篇章不知从何处下笔,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规范,甚至没有开启考生的思路,还将那些稍有才情的考生逼得无路可走。如2010年湖北作文题,在述说了一些关于幻想变为现实的材料之后,加上“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这样做,只能是画蛇添足。试想,考生直接将这三句话进行作文的立意和结构,那作文是多么没有趣味,如果抛弃这样的排比句,考生又心有不甘。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不要担心个别的学生读不懂试题,不要认为命题人提示越多越好,要留一些空间让考生去想象、去发挥,教育是引导,考试是检测,不是打包送礼。再如2010年江苏作文试题,题目为“倡导绿色生活”,表意很明确,也很明白,也没有在题目前加一些解读的必要,当今社会提倡低碳经济,讲求循环利用,考生还是非常清楚的,至于“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异于叫学生顺着命题人的思路作文。
不要老在一个地方打枪。考试作文不要担心学生练习过,学生做了,不一定能够再写出更好的作文。我们认为最担心的是抄袭作文。中学师生或许都还记得“仰望星空”这个作文题,几年前先后有两个省市命题过,而2010年北京高考不甘寂寞,重新炒一遍,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作文,这种思路,无异于让考生去寻求曾经背读过的高考优秀作文。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阅卷的教师不可能读过所有满分作文,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常常给那些令人眼睛一亮的作文判高分,有时也会对那些令人叫绝的作文无从下笔,既担心是原创而错判,也担心是抄袭而误判。作文命题严肃性体现在严谨和科学方面,既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是命题的最高追求。
不要玩文学游戏。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有一种叫人欲说不能、不说不休的感觉,许多题目空泛、虚假,用文字游戏左右考生的思维。如2010年江西作文是“早”,按说这道题不难,从鲁迅先生刻下“早”到张爱玲“出名要趁早”,学生都是深知的,但是,具体到作文写作,想早点立意、早点谋篇,不是简单的事。再如“三”和“脸”这类独词曾经出现在试卷上,考生也好,语言工作者也好,除了认为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会说这试题“棒极了”。
不要被媒体左右命题人的思维。每年语文考试刚一结束,各种“金报”、“都市报”纷纷邀请专家学者点评高考作文试题,网络也从中获益,因此一道试题,甲专家认为很好,乙专家认为很糟,这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是经他们一呼,应者云集,命题人左右为难,来年的作文命题不能不受其干扰。比如说,对于湖北卷,武大教授李敬一认为“最欣赏”;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则认为“不仅脱离现实,而且不着边际”。对于全国卷“猫吃鱼”,网络认为“最雷人”;于丹教授认为“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汪国真不喜欢“早”,喜欢安徽的“田园”诗歌。
名人毕竟是名人,可以“雷人”一点,但是高考作文不能“雷人”。它关系到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影响初中亦或小学的作文教育方向。
高考作文既不能跟风,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因此,回归语文之本,寻找教育改革的出路是其关键,而现在要做的工作,当然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抓住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依据语文考试大纲乃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规范与科学的根本指向。
张国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建中,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现居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