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很难想象,语文课如果没有了激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靠什么去感染学生,进而把语文这洋溢着情感美的事业一代代传承下去呢?审察当今的语文课堂,激情的缺失已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五:1、多媒体的介入,师生情感的交流受阻。2、教师自身的性情,导致课堂激情的欠缺。3、教材选文的原因,造成课堂激情依托的流失。4、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对生情教学环节的不了解不娴熟导致。5、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种职业造成。
叶澜教授说,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创造的门户将无法开启。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尤其是激情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洋溢激情呢?
其一,谙熟教材,娴熟教法,了解生情是激情四射的基础。这里强调的是案头功夫。教师上课前对教材必须烂熟于心,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必须娴熟,对学生的学情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激情的发挥才可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可想象一个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对生情懵懂无知,教学环节设计不能环环相扣,他的课堂激情能够淋漓尽致,对学生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
其二,对职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满腔热情是激情喷发的源泉。列宁说:“爱是教育的别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语文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学科,不能想象语文教学如果没有爱的参与会是一种什么状态。这里说到的爱应该是指对学生的爱,对语文事业的热爱。有了爱心的介入,语文课堂的激情才能如火如荼。
其三,学科教学与多媒体的合理有效的整合是教师激情畅抒的关键。毋庸置疑,多媒体的介入,对语文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势必造成教师激情抒发的受阻。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最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就是师生的交往互动。而且这一过程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在语文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媒介应该是文本,而绝非其它任何东西。或者说,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文本而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可是,眼下许多教师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只用冷冰冰的课件来与学生交流,减少了师生之间切磋、交流的机会,淡薄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师生情感交流的唯一媒介的文本被排除在了课堂之外,无形之中阻断了师生情感互动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四,教材的选文,教师自身性情的因素是决定教师激情能否洋溢的依据。教材的选文是否有利于教师激情的“宣泄”,教师自身性情是冷漠还是阳光事实上都决定着课堂激情的“张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激情的抒发。教师性格乐观,精神饱满,性情阳光,课堂才有可能充满灵性,才有可能激情飞扬。一句话,教师自身的性情对学生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对教师课堂激情的抒发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阳光了,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阳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因为学生情感投入程度完全取决于教师。因此,课堂激情是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语文教师完成语文这一美妙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李铃川,教师,现居福建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