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造动机。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是创造的萌芽。在教学中如果善于诱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反之,如果受到压抑或挫伤,将直接影响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新课前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的方法可采用电教手段导入(放录音、放录像),讲故事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警句、古诗、歌词导入,从分析课题设疑导入,找题眼从关键语导入等等。这些新颖巧妙的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新奇、愉快的教学情境,在好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
创造动机是学生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一种期望。它是培养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它能引起和维持创造活动以实现创造目标。中学生的创造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希望自己的创造成果能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有的希望能功成名就实现个人价值,有的希望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实现其个人价值,二者兼有。不管学生的创造动机如何教师都应给与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动机得以持续和强化。
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指具有创新的理想和抱负,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敢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它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条件。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往往欠缺主动性,欠缺攻克难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害怕失败,但他们又迫切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他们的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财富,这对于激励学生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良方。如诺贝尔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多次爆炸事故的发生(自己多次被炸伤,他的弟弟被炸死)之后发明了炸药。通过介绍科学发明使学生明白,开创和创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而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只有勇敢、勤奋、顽强、勇于献身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畏缩胆小、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因而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因此,教师要打破束缚创新的教学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抢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取更大成绩的愿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先导,创新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他们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最实在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应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作文教学中的“一事多写”,就是训练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分析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教《田忌赛马》时,可让学生思考:田忌第二次赛马是靠孙膑调换马出场的顺序取胜,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争先上黑板排马的出场顺序,排了三四种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相互比较,得出只有孙膑的排法才是最佳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难题巧解、反证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及逆向思维的能力。
张美玲,女,西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永登县树屏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