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12月5日
地点: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教5210室
主持人: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高旭国
参加者: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6级学生
高旭国:同学们,按照教学计划,这次课讨论曹禺的剧作《雷雨》。
为了使讨论的问题集中一些,我们主要围绕三个点展开,即主题内涵、周朴园性格和蘩漪性格,核心都是其“复杂性”。
“复杂性”是解读经典必备的前提意识,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是复杂的,简单的作品很难成为经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组织这次讨论。对于《雷雨》这样的作品,听一个老师讲是不够的,看一本教材也是不够的,大家都应当参与讨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希望你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不要被一种观点(或几种观点)所限定。可以说,对于真正的经典,是没有限定的。
上一次课,我用六大戏剧冲突来诠释《雷雨》的多重主题,包括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周朴园与蘩漪的同床异梦,周朴园对周萍的爱恨交加,蘩漪与周萍的母子乱伦,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和周冲对四凤的少年梦幻。我还分别用四种性格元素来说明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性格:周朴园既有可恨的贪婪和可怕的专横,又有可怜的孤独和可叹的痴情;蘩漪既有可取的反抗和可气的变态,又有可爱的纯真和可悲的执着。我之所以那样讲,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家开启思路。
现在,我再介绍一下近年来学界研究曹禺一些新的动向、新的成果……
在讨论课上,重要的不是听别人怎么说,而是我们自己怎么看。下面讨论开始。
一.说不尽的主题
王太贵:我认为曹禺先生探讨的是人类的命运。首先,如果我们注意到周朴园-周冲,鲁侍萍-四凤的前后勾连,就更能看出曹先生在这种轮回中要表达的对生命的叹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就如同今天的周冲,热血,青春,而且都爱上了自家的女仆。三十年前的侍萍,也和今天的四凤一样,都爱上了主人家的少爷,这不就是冥冥中就注定好的吗?其次,人类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我看未必,如果是,那么周朴园为什么不能带侍萍逃离那个家庭呢?那是因为受家庭的阻挠和控制,归根结底,是受社会的限定。也就是说,人类的命运一部分已经是社会限定了的,另一部分要靠自己争取,但不一定能够实现。从周朴园、周萍、四凤等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都在挣扎,结果还是没有跳出那个社会的魔圈。因此,我认为作者是在讨论人类的命运!
杨颖:我认为《雷雨》主题更多反映的是人性的脆弱,人生无常。人们在爱与恨,理想与现实,沦落与逃脱中挣扎。三十年前的相爱与三十年后的相见都注定是悲剧,只是三十年后这种悲剧扩大到了下一代的生活中,让无辜的人们承担三十年前的对与错。不能说作者曹禺残忍,或许只是作者看透了人世的沧桑。在感情和理智的天平上,多少人能够主宰自己?作品中透出了人性的坚强与矛盾,人性的善良、痛苦、懦弱表现的淋漓尽致。
何芳燕:我认为《雷雨》蕴含着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的主题。作者因发现人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残忍,由此而产生痛苦,生出怜悯和悲伤之情。作品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体验残酷的人生。以蘩漪为例,她是这个家庭中受压迫最深,所以也反抗最激烈的人。受着丈夫的压制,爱上了根本不该爱的人,到头来竟发现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邵蔚蓝:我认为《雷雨》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非理性世界, 特别是人的生存困境, 即主要表现了非理性世界中人类生存的困境。剧中人物除鲁贵外,每个人都积极行动,努力自救,苦苦挣扎,最后都被毁灭了,这是生存本身的因素。可见,在现实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可怜,生存意志是多么脆弱可悲。
二.说不尽的周朴园
张茹: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我认为周朴园是病态的性格: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别人得到。强迫蘩漪喝药,就集中体现了他要完全控制他人生命的病态性格。他独断专行,对家人毫无尊重之心,为了将家庭成员纳入“最圆满、最有秩序”的轨道,他说一不二,苛刻地要求每一个人都服从他。任何东西如果不摆在固定的位置他都受不了,他一定得把它们弄得秩序井然,这样他便控制了空间。
吴思琪:《雷雨》是一部悲剧,而周朴园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作为悲剧的起始,可以说是周朴园与侍萍的相爱。他们的相爱是真诚真挚的,但是最后还是分开了,只能一个人默默地祭奠着内心深处最爱的那个人。他不能得其所爱,更不能终其所爱,这是可悲的。然而更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仅仅是三十年前的侍萍。
张小慧:如果周朴园真的爱侍萍,那么他怎么会轻易的放弃她,放弃当年为他生儿育女的女人呢?因此我不得不说,爱情不是人人都有的,人世间也有无爱情的人。作品中那不断被用来说明他们间存在爱情的例子,有时应该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保留了三十年的家具摆设,保留了三十年的不关窗的习惯,或许只是他良心发现时用来聊以自慰的,抑或仅是他的一个习惯,他是念旧的人,他念的已经不是那个人,而是时光!
章薇: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他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他对于侍萍的爱是真情实感的。只是他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害怕改变现状,不能与自己出身阶级彻底决裂,最后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赵丹:首先,作为资本家,周朴园是一个靠自己几十年风风雨雨发财的资本家。他只是在做一个资本家该做的事情,他也许狡猾,可这是几十年的社会赋予他的。其次,周朴园真的爱过侍萍,也许现在还爱,只是爱的是当年那个美丽的女人,而不是如今苍老的鲁妈。那些陈旧的家具,那扇不开启的窗,都证明了一个男人三十年对一个女人的思念,这是多么珍贵,又是多么奢侈啊!周朴园对蘩漪的专制让很多人恨透了他。三十年如果陪在他身边的不是蘩漪,而是侍萍,那么一切都该重演。所以说缺少安全感造就了他性格的怪异。
三.说不尽的蘩漪
劳沾沾:不管蘩漪是新式,抑或是旧式女性,在我看来,她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女人。这个“人”就是周萍,作为女人,她爱上了生命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男人,只要有他,她便能忍受一切的不公,周萍是她唯一的依靠。她不是不想离开坟墓似的周公馆,也不是留恋富太太的生活,但她更知道,萍爱他的父亲,不可能为了她离开,所以她安于这种不伦的暧昧。她是个平凡的女人,尤其在周萍的面前,在喝药时,她可以不听丈夫、儿子的话,却唯独对萍百依百顺。当一切真相被揭晓后,她的善良又苏醒了,她向萍道歉,她甚至开始同情四风,让周冲去追四风。尽管事与愿违,很多事都让繁漪显得有些恶毒,但她只是个女人,一个受伤的女人,对她是不是该宽容些,理解些呢?
李丹凡子:蘩漪是五四时期颇具有新时代气息和反抗精神的女性,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蘩漪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渴望爱情。周萍的出现,给了她挣脱桎梏的希望,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甚至,她不顾礼教,选择了乱伦。暧昧、残酷而又血腥。蘩漪的反抗是尖锐的,在她刻薄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悲凉。她富有个性,藐视一切社会禁锢,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敢爱敢恨。只是她把逃走的希望寄托在了男人的身上,而这个男人却担不起这样的重任,所以注定她的悲剧。
吕琳: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角度看蘩漪,可能会误读了这个形象,认为她是一个坏女人,这是因为没有将她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蘩漪的性格符合两点要求:首先,合乎人性的个人追求。其次,表面上看,是周萍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实际上,是社会、现实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
周振华:生活在那么一种被欲望笼罩的家庭背景下,蘩漪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了她的悲情色彩。正是由于周朴园对她的种种压迫和伤害,才使她不断的升腾着对周朴园的仇恨和报复,这种性格是周朴园赋予她的。直到在周萍的身上找到了情感的慰藉,才使她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撑点。然而四凤的出现,彻底地打破了她的美梦。后来周萍的饮枪自杀,对她来说是五雷轰顶般的打击,再加上亲生儿子周冲的惨死,使她彻底的崩溃了。她是个可怕也可怜的女人,说穿了是牺牲品!
高旭国:今天,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有收获,特别是产生了一些平时读书时产生不了的新的思路,这很宝贵。“教学相长”,看来以后更要多听听同学们的想法。我设想,下个学期,可以多请大家到台上来,有的章节完全可以由你们来讲,然后由我总结归纳一下,效果可能比“一言堂”要好。
马上下课了,我再强调一句,对于经典,一定要建立“复杂”的阅读意识、理解意识乃至研究意识。资料显示,自《雷雨》问世以来,研究它的文章已经超过六百篇了,可哪一篇把《雷雨》说明白了呢?没有,谁也没说明白,永远也说不明白的,只要有新的读者,就会有新的《雷雨》!
高旭国,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