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78

[ 陈晓燕 文选 ]   

高校文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索

◇ 陈晓燕

  阅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运用实践和创造革新等其他能力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人才竞争的现实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系里开设了多门文学阅读课,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阅读课的单独开设极大地充实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急迫的现实任务,即如何有效开展文学阅读课的教学,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逐渐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文学阅读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必定是建立在对既有教学现状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目前高校文学阅读方面的教学主要是以下这些情况。
  1、过去,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里通常没有专门的文学阅读课,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往往放在文学史课程中由教师在讲授文学史之余附带讲解部分作家的作品,而没有另外安排独立的课时去指导学生开展阅读。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单独安排文学阅读课,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里体现出来,没有被师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处于一种无人开发、无人培养的状况。如何组织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成为诸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里的一个尚未涉及的空白。
  2、即使放在文学史课程中的文学阅读内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一篇文学作品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教师的阅读和研究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以课堂上的满堂灌淹没了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以教师的全面分析挤压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⑴课堂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很少主动阅读指定的文学作品,教师拟出的阅读书目通常被学生束之高阁,上课的时候只要涉及文学作品教师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讲述作品内容,否则就会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
  ⑵作业敷衍考试照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教师布置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作业,学生要么在图书馆找一些资料照抄过来,或者在网上找资料复制、粘贴加工以应付差事;备考的时候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上课笔记,考试则将课堂笔记照搬到考卷上,没有任何自我的认识,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只是搬运工而已。
  ⑶论文撰写抄抄贴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论文撰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学年论文、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普遍存在选题年年重复、论点陈旧、论述方法守旧与论述语言充满陈词,文学理论知识匮乏等诸多问题。学生也普遍反映自己不知道如何阅读和分析,更不知道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论文撰写本身就很艰难,论文创新就更是流于空谈。其结果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或者做做复制、粘贴的工作,七拼八凑炮制一篇论文敷衍老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最终形成学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不高的后果。
  目前,许多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设了各类文学阅读课,但是文学阅读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还是一个空白,尚且没有得到深入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尤其是如何在教学中凸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乃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还亟待解决和完善。
  二.文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索
  在对文学阅读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建立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当前,社会的需求和人才激烈竞争的严酷现实都促使高校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和首要任务。因此文学阅读课也要打破过去的“带着学生读几篇文学名著”的陈旧观念,不是以给学生讲授几篇文学名著为教学目标,而是在保证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提升学生鉴赏和审美的水平、提高学生解读和评论作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会随之出现真正的变化,才能在文学阅读课的课堂上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上,不是以文学名著的主题内涵、艺术特色为主要讲授内容,而是主要介绍阅读方法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在介绍各种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切入的角度,带领学生逐渐从浅层次阅读走向深层次阅读,从一般性阅读转向专业阅读,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一部作品的主题分析、艺术赏鉴的过程。
  教学方法上,则完全摒弃过去大学课堂上的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并用的新的教学格局。
  3、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整个课程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以下环节:教师讲授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做示范性阅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及时总结,具体如下:
  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授专业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专业阅读的态度和习得专业阅读的方法。
  其次,教师就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做示范性阅读,建立学生对专业阅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的阅读方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外的自主性阅读和讨论,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的细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学文本。
  再者,教师组织课堂对话,引导学生以阅读小组为单位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而达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学文本。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过程记录、课堂对话情况以及阅读后总结,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对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做出及时合理地调整。
  建立文学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充分预料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应对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1、合理安排讲授内容。教师的讲授内容应该以阅读的基本内涵和各种方法为核心,而不是以分析某部文学作品为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一般规律对文学作品展开由浅入深地阅读,并从以一般性阅读为特征的非专业阅读态度和方式逐渐转向以细读和解读为特征的专业性阅读态度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专业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2、做好示范性阅读。教师给学生示范不同文体应该怎样选取合适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常见文体。示范性阅读应有意识凸显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适当渗透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知识的兴趣。
  3、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组展开小集体阅读活动,对文本做字、词、句的细读,指导各小组搜集、整理资料,透过资料来阅读作品、分析作品,达到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然后再从这种小集体的阅读过渡到个体阅读,建立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4、组织好课堂对话。在课堂上建立各种个体不同层次之间的对话,其内容是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解读结果,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交流、对话甚至碰撞,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阅读活动的得与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解读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5、做好阅读过程记录和阅读后总结。过程记录和阅读后总结是检查、评价学生自主性阅读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这两项工作,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阅读方法、及时改善阅读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建立文学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尚不深入,笔者的探索只是抛砖引玉,相信以后高校在文学阅读课方面的建设会日益成熟。
  
  ※[本文是襄樊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0909)的研究成果。]
  
  陈晓燕,女,文学硕士,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

高校文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