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读《郑板桥全集》有言:“写诗作画慰劳人,唯有劳人识味真。日持一卷随身看,不觉世间有风尘”。[1]当下,诗教式微,品味陶行知诗教之美,寻觅一点真味,寻求少许慰藉,亦可多得风雅而不觉风尘。
一.诗化:照耀人生、照耀成长
诗言志,正情性,温柔敦厚,吟咏性情,涵养焕发,是中国传统诗教情志之趣。陶行知并非薄古好今,植根传统诗教精华,改造中国传统教育,追求诗化人生、诗化教育是其阐释现代诗教深层理的动机,其诗教的逻辑起点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肇始于改造现实教育生活,着眼平民大众,肩负教育责任。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诗情浓意厚,所到之处,信手拈来,或触景生情,或叙事成章,或寓教于乐,或诠释学理,诗情飞扬,诗意宏博,以审美的精神塑造人。其教育诗歌中的激情、感悟、隐喻和哲理酝酿了独特的诗化境界,融会他对平民教育、儿童教育、师范教育深切关切的情愫。
诗化教育是陶行知诗教思想的重要追求。高克奇认为:“陶先生的诗歌几乎每一章都是密切地结合着人民的。如果从以无私为起点的中国新诗发展史来观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先生是把诗歌与人民结合的第一人。”[2]陶行知的诗化,绝非哗众取宠,而是其教育哲学、美学、艺术等深层底蕴的折射,因为陶行知坚持,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他认为“诗人所言出自真情,故一代之兴衰,往往于诗中见之,其正确比寒暑表”。[3]他主张“生活的诗”来源于“诗的生活”,即有意义、有理想的生活,改变社会现状、教育现状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维持个人生存,追求个人名利的生活。“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这就是乐观主义,可以说是创造的乐天主义。”他和他的追随者就是用这种“生活的诗”,怡情养性,倾心尽力,鞠躬尽瘁,练达诗一样的教育化境,用诗的慧眼把世界视为诗的世界,把改造教育的实践看作教育的诗,以真、善、美酝酿生命、事业的诗情画意,用创办的学校、改造的教育、新生的世界(社会)、服务社会的真人集成自己的全真“诗境”。
用诗性的方式光辉照耀人生、照耀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的独到方式。这种照耀的光辉环绕着对他对当时教育的情景性思考,充满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与建构,鲜明的思想和灼热的情感贯穿着他诗歌的全部,其情可心,其言可感,其理可知。诚如姚雪垠指出:“今天出版《陶行知儿童诗选》的主要意义,我认为这些诗在今天对儿童和成年人仍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这些诗可以认识当时一部分历史面貌,可以明白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何使诗歌同社会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更了解陶行知的思想、精神。他的儿童诗中处处反映了他是关心人民大众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强烈正义感、希望教育儿童在革命道路上起来的教育家和战士,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4]
二.教育之爱:诗化教育的根本
诗歌是陶行知诠释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强有力的精神产品,是他向平民大众、儿童释放情感的征服力和感召力的丘比特,其情所系,无外乎是至真至善的教育之爱。可以说,“爱满天下”是陶行知诗教思想的活的灵魂。他诗化教育思想,诗化教育实践,诗化抽象说教,均出自崇高的大爱、博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平民人民大众、与儿童打成一片,至情忘我,构筑了陶行知诗教的情感之美,理趣、情趣、诗趣、妙趣、谐趣浑然一体,知能、涵养、思想、胸襟、抱负妙趣天成。
以教育之爱实现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是陶行知诗教思想的根本。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指出,“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5]在《关于诗的谈话》中,陶行知延伸了这种理想:“我们要把育才学校办成一个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诗化的教育和教育的诗化,把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之美感无处不在,使教育之爱无处不在。
陶行知诗教思想中的教育之爱出自肺腑,磅礴无边,时至今日,振荡之波亦然澎湃。这一磅礴澎湃的力道自然出自其“爱满天下”情怀释放出来的心力和感化。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感化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他将学生的生活、教师的生活、学校的生活转化为一种富有精神的、无畏的、始终向上进取的艺术化的生活,用诗的活力、生命的活力、教育之爱超越传统的腐朽、创新教育的艰辛,通过诗情唤醒学校、学生、教师、农民的活力和生命力,融真、善、美为一体,化“教学做合一”为一身,孜孜追求生存的终极目标。
三.灵性:诗化生活的神明
倡导诗教、追求诗化的生活是陶行知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陶行知的诗教,充分吸取传统诗教的精华和现代教育的创新,兼具古今,取其二者之神明,把“诗”的灵性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挥洒于学生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过着诗一般的生活。”所以,陶行知教育诗歌多有艺术的灵性,其言通俗易懂,其理简明扼要,其智平直深刻,其教春风化雨,其思诗指现实,自然其诗教之旨趣亦多异古趣,洞天大开。
寓理于境、情理交融,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诗化是陶行知诗歌可人的原因。陶行知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取景喻理,自有举重若轻的妙趣。一次,两个学生吵架不休,先生静观,沉默不语,学生自然没趣走开。隔日晨会,陶行知一首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家的嘴巴骂自己”的《骂人》诗,令吵架的学生和所有的学生都有领悟,一个学生续上佳作:“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家的拳头打自己。”如此诗教,去繁就简,平添诗意,潜移默化,自然润物无声,用意直奔学生的人生。诚如其言:“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诗人。”言之灼灼,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灵泽润于诗的灵性,这是多么智慧的诗教思想!可以说,这种“真”教育的理念肇始于孔子,陶行知又加以完善了。亦如刘季平先生的评价:“陶行知先生有一个重要特点,很早就把政治、教育和文化,以及劳动、科学等等结合起来,而且越到后期越加重了文艺工作这个思想政治武器,越重视了文艺工作的大众化,把他的伟大精神和重大贡献,汇进了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主流,并融为一体。”[6]
四.诗意:校园文化之所在
陶行知的诗教思想贯穿于全部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他的教育诗歌涉及批判传统教育、抗战爱国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惜时教育、勤勉教育、劳动教育、自立达人教育、自由与民主教育等主题,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形象化的缩影。在陶行知看来,诗教无处不在。他早在《归来》(1923年2月)一诗中说过:“诗神始言旋,诗人浑欲仙;不须饮斗酒,已可诗百篇;地变诗的地,天变诗的天;两间皆是诗,妙手随意拈。”[7]
教育诗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艺术化身,是一种向上的、激越的激情和感召。陶行知作为伟大的教育家,非常注重以诗歌、楹联等形式创造诗意校园文化。其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诗歌、楹联美化校园的环境,让冰冷生硬的教学硬件焕发出诗意。土墙茅屋的“犁宫”悬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等楹联,寓理深邃,通俗亲切,理念清新可取。二是在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播撒诗意。初建时的晓庄师范食堂布置了“放开肚皮吃饭,打起神气读书”对联,言简意赅,俏皮传神,切中生活,鼓荡了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气。三是以诗歌、楹联的诗意诠释教育的厚重和灵性。陶先生曾以“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恕其所短,敬其所长”赠予安徽公学的师生,楹联深刻,风格独特,实为警策之语。四是以诗歌作为载体教化学生。陶行知传播诗歌的灵活多样,或刊于报刊,或谱曲传唱,或口耳相传,或张贴悦目,或附着演讲,或书于信件,等等。这启发我们,这种兼具艺术和教育的诗教有利于现代思想和理念的形象传播,化解说教的抽象和教育的刚性,培养学生的美感,润心于美,熏陶以情。
陶行知的教育诗歌是一幅曼妙的长卷,一首深情的抒情歌曲,他“慰劳人”、“不觉世间有风尘”,正如郑板桥所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高山仰止,止于至善,这是何等的诗教之美啊。
参考文献: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7,266.
[2]高克奇.管窥陶诗,陶行知先生纪念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6:134-138.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85.
[4]姚雪垠.陶行知的儿童诗[N].人民日报,1984-4-23.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53-260.
[6]刘季平.陶行知和新文化运动[J].新文化史料,1985(2).
顾伟,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