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34

[ 吴书兰 文选 ]   

疑义相与析

◇ 吴书兰

  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中有多处注解值得商榷,现列举分析如下,希望能和各位行家切磋。
  一.《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区区”的解释
  课本解释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笔者认为,这个注释令人费解。“区区”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以下六种解释:①小,少。②自称的谦词。④愚笨,见识短浅。⑤喜悦自得貌。⑥拘泥,局限。比较这几个注解,笔者认为选“②自称的谦词”为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直接翻译为“因此我不能够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二.《项脊轩志》中的两处注解
  1.“借书满架”中“借”的解释
  教参中把这句话的翻译为“借来的书插满书架”。笔者认为欠妥。因为这样于情于理都讲不通,首先,满架的书怎么都是借来的,归有光家好歹也是书香门第,难道自家没有藏书吗?其次,即便归有光自幼好学,热爱读书,是有可能会借书阅读,但不至于借而不还堆满书架吧?如果借而不还,那真的让人怀疑他的人格了。由此,笔者认为“借”不能解释为“借来”。
  2.“东犬西吠”的解释
  教参中此句译文是“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这种翻译,可能是拘泥于文字表面而忽视其修辞特点。我认为,从修辞角度分析,“东犬西吠”当理解为互文,即东犬吠西犬吠,意思是东家的狗在叫,西家的狗也在叫,两边的狗叫声此起彼伏,混成一片,犬声相闻。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也属此类。
  三.《报任安书》中的两处注解
  1.“定计于鲜也”的解释
  课本对这句话的翻译:指不必等到受辱,就应当决断自杀,以表明自己的态度。鲜,态度鲜明。
  这种翻译别扭令人难以理解。关于“鲜”的解释,《古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夭亡”义项。“于”为“去”。整个句子翻译为“决计去死”,这种译法,简单明了。
  2.“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中“徒隶”的解释
  此句课文旁注译文是:“见到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这就意味着把“徒隶”翻译为“狱卒”了。但是《辞海》及《古代汉语词典》的对“徒隶”这个词的解释都是“服劳役的犯人”,并且都是以此句为例句。而且,如果翻译为“狱卒”,那么就和前一句有重复之嫌,况且,这个词在各种词典里也没有“狱卒”这一义项。因此,笔者认为课本中的注解是错误的。
  四.《逍遥游》中的四处注解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中“夭阏”的解释
  课本对“莫之夭阏”的注释为:“无所滞碍。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这犯了拆分联绵词的错误。《联绵字典》:“夭阏,折止也”。《古代汉语词典》“夭阏,阻塞。”并以此句为例句。因此笔者认为“莫之夭阏”应注释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拦它。夭阏,阻塞。”
  2.“三餐而反”中“三餐”的解释
  课本注解为“指一日”,恐有误,古代习俗是一日两餐,三餐的习惯从近代开始。这里的“三”应是泛指多,说文解字:“餐,吞也。”三餐,即多吃点饭的意思。
  3.“宿舂粮”与“三月聚粮”的解释
  课文对“宿舂粮”的注释为:“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下文的‘三月聚粮’,意为‘聚三月粮’。”但是,根据语法看,“舂”“聚”都为动词,“宿”和“三月”位于谓语动词前,应理解为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用作状语。而且“三”在古代汉语中常作虚数,表示数量多而已,并不是实指。所以“宿舂粮”、“三月聚粮”应译为“在出发前一天晚上舂捣粮食”和“在出发前几个月就积聚粮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其……,其……”的解释
  课文对“其正色邪”的注释为:“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其实,此句连同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构成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其”不应单独解释,而应该把“其……,其……”看成一个选择问句,连起来解释为:“是……,还是……?”
  
  吴书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疑义相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