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主持的十一五区级课题《利用身边资源拓展作文教学的探究》现已顺利结题,通过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深感课题与教学如影相随,密不可分,尤其是行动研究,让师生教学相长。
行动研究的界定有多个版本,我比较欣赏朱季红的《论中学教师进行课堂行动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对行动研究的认识: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有责任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过程,以实践为中心,为改善和革新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行动,而研究。真正付诸行动后,研究的意义更为深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
知识可以转换,体验不能转换,老师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的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拓展学习的领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利用身边资源拓展作文教学的探究》课题实施中,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到威海水上公园、海上公园、环翠楼公园等地进行说明文实地写作指导,到威海新外滩进行过写景文章指导,通过组织户外学习指导,学生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老师能唤醒学生的激情,老师不能刺激每一个毛孔,只有行动者本身能唤醒。当学生回顾老师的四年授课时,他们认为印象最深刻的最有效的课堂便是户外的写作指导。
二.提高师生教学效率,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
大多数老师认为我们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即使你不愿意参与研究,而实际你在不断的研究,遗憾的是没有把研究成果撰写出来,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研究而是不用心研究,等别人交流研究成果后,你会发现我们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一点不比他人开展的晚。课题研究与教学任务并不相悖,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初二的《苏州园林》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指导,指导过程全程录像,结束后回放录像让学生总结发现自己观察中的疏漏,通过此举,学生日后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都能做到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堂户外课,起到了引领作用,起到了示范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课堂上的夸夸其谈效果好的多。
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另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
三.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要与时俱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很多,如课题研究、读书学习、优质课公开课培训,写教育博客共享,反思纠错等。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实践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而能直接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感悟成长。也就是说,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成果受益于师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优秀作品不断见诸于报纸、杂志、校刊,参加各级作文大赛屡屡获奖;更重要的是受益于老师,几年来,课题组十位教师在课题活动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如《作文讲评如何寻求新突破》《放飞朗读的翅膀 点燃课堂激情》《架起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牵一发而动全身——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诗歌教学的着眼点》等分别在国家级刊物《语文教学与研究》和《文学教育》上发表,教学相长,在课题科研活动中教师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良性循环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而课题行动研究便是作为的平台。
林日萍,教师,现居山东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