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的重要性和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是汉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又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所谓对外汉字教学,卞觉非先生曾从定位、对象、目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言文字应用,1999)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汉字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掌握汉字的认读和书写。然而从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汉字教学往往照搬“对内”幼儿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缺乏“对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造成老师认为汉字难教,学生认为汉字难学的局面,因此一直以来汉字教学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特别是《汉语拼音方案》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拼音,并通过拼音来认读汉字,使学生思想上形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把拼音作为学习汉字的拐杖,甚至有学生认为依靠拼音可以阅读完整的文章从而放弃了汉字的学习。当然,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汉字认读的初期拼音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笔者认为,汉语学习到一定阶段就应该勇敢抛弃拼音这个拐杖,充分感受汉字的强大魅力和悠远文化。
二.汉字的难学因素和相应教学对策
外国学生普遍觉得汉字难学,那么对外汉字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导致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将这些难点各个击破,从而将汉字教学化难为易。那么具体而言,汉字难学的因素有哪些呢?
1.汉字数量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2.发音相同和发音相近的字多,容易混淆。
3.形近字多。如干/千,计/讨,日/目,未/末等,容易造成书写错误。
4.书写困难,没有“字感”。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的学生而言,汉字是如天书一样,他们没有偏旁部首,笔画,部件的概念,书写汉字如同一幅幅神秘的图画。
5.有些汉字包含汉文化因素,学生难以理解。
根据以上难点分析,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施怎样的教学对策来攻破这些难点呢?
(一)数量因素
汉字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只有3000个左右。针对这些常用字,1992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组研制完成了《词汇与汉字大纲》。分为四个等级,包括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90+11个、丁级字670+30个,(丙丁两级的41个表示姓氏和地名的字收为附录字)。(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8,40页)其中800个甲级字的覆盖率为90%,《词汇与汉字大纲》共收入汉字2905个,覆盖率超过98%。
(二)音同音近字辨析
汉字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多为声旁相同或相近的形声字。因此解决这一难点就涉及到形声字的教学。汉字系统中,每个汉字的构形都遵循整个系统的总规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内的“六书”说。“六书”实际上是指汉字造字的方法,而现在所使用的汉字中,有超过80%的字都是形声字,因此解决好形声字的教学,汉字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声符与该形声字的读音一致来集中识记那些含有这些声旁的汉字。比如以“方”作为声旁,构成了“芳、放、坊、妨、防、房、仿、访、纺、肪”等l0个形声字,它们的读音都是fang。我们可以利用“方”的提示字音的作用帮助识记这一系列形声字的读音和字形。
其次,系统学习形声字中声符与该形声字的读音相近。形声字中声符与该形声字读音一样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读音只是相近的。而这些相近的形声字的读音中很多是因为声母或者韵母的转换形成的。比如,形声字“拍、怕、帕”等是声母b/p相互转化的结果;“洪、供”是声母h/g相互转化的结果;而形声字“点、店、钻”等的声旁与整字之间是韵母an/ian/uan相互转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包含转化关系的声旁加以归类,使学习者逐步意识到这类转化的现象,从而归类记忆汉字。
再次,形声字中有的声符在不同的形声字中发音不同。比如,同样以“占”(zhan)做声符,“站、战、沾、毡”等字的读音和声符相同,都读zhan;而“粘、拈、鲇”等字的读音则为nian;“店、点、掂、踮、玷、惦”等字的读音为dian;而在“贴、帖、砧”中读音为tie。形声字与声符的现代汉语读音差别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一类形声字集中讲授,分类教学,理清字理与发音的关系。留学生常常把类推示音当作同音或者近音示音来处理,以至造成误读,听写的时候出错率也相对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该尽量把依靠类推示音的形声字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加强对类推音的记忆。
(三)形近字辨析
在汉字中有很多形体相近,差别细微的字,我们称之为形近字。形近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有的是因为汉字简化,如‘车’用草书字体作为简化字,‘东’也是简化字,这样造成二者形似;还有的是因为汉字的造字法造成的,如‘未’和‘末’,‘土’和‘士’,‘已’和‘己’等等。”(《教外国人学汉字的方法和技巧》,网络孔子学院)形近字是外国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的难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对形近字的教学。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字义解释法
有的形近字可以通过对不同字的字义解释来做区别,让学生了解形近字的字理,以达到区分形近字的目的。例如区别“灸”和“炙”:
灸,火上是久,义为“灼”,音jiǔ。中医用燃烧艾绒卷熏灼穴位的方法治病,称作“灸疗”。“灸疗”与“针疗”配合,称作“针灸疗法”。
炙,火上是肉(肉字的变形),会意为“炮肉”(将生肉置于火上烧烤),音zhì。成语“脍炙人口”,比喻好文章、好诗词受到读者交口赞赏。
第二、溯源法
汉语中有些形近字只是偏旁存在差异,对于这种形近字我们可以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区别。如:“籍”和“藉”,为什么“狼藉”的“藉”是草头呢?那是因为“狼藉”最初的含义是狼垫(即狼的窝),而狼是睡在草上的,所以“狼藉”的“藉”字用草头。我国书册的最早载体是竹木简,因此,“书籍”的“籍”字是竹字头,而且,以纸或书为载体的有关“籍”字的词语一般都是竹字头的“籍”。
第三、口诀法
这种方法是把形似字按其笔画特点归类编成口诀,加以区分。例如区别“己、巳、已”,可以编成口诀“‘己’开门,‘巳’关门,半开半关是‘已’经”。又如区别“戊、戌、戍可以编成口诀“‘戊’腹中空空,‘戌’肚里一横,‘戍’腹内一点”。还有区别“栽、载、裁”时,可以编成口诀“有木就去栽,有衣就去裁,有车就去载”。
把学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用朗朗上口的口诀归纳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诵,同时可以将形近汉字进行整理编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汉字对话法
这种方法是把形近的汉字用对话的方式展示各自的书写特征。以极具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记诵形近字。例如:
“己”对“已”说:“戴上口罩我就不认识你了?”
“己”对“巳”说:“戴上面具我照样认识你!”
“大”对“犬”说:“肩膀上长个肉瘤就能咬人吗?”
“大”对“天”说:“戴顶大帽子就能高高在上?”
“兵”对“乒”说:“练金鸡独立哪?”
“兵”对“乓”说:“架单拐不行,你要摔倒了!”
“兵”对“丘”说:“连腿都没有,怎么还敢自夸是山?”
第五、练习法
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区分巩固形似字,练习的形式也尽量做到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形近字。
比如把形近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辨别记忆,学生既觉得有趣,又能加快学习速度。以区别“辩、辨、辫、瓣”四个字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分辨。“在樱花( )纷纷落下的时节,一群清国留学生盘着大( )子,不好( )别是男是女,其中两个人还争( )不休呢。”学生轻易而举的就分辨开了。
还可以进行改错字练习。教师给出常用词或句子,其中有一些易写错的汉字,让他们找出错字,写出正确的汉字。例如:
a、我从末去过北京。(未)b、我的家在学校的车边。(东)c、我的哥哥每天都要锻练身体。(炼)
(四)汉字书写与识记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曾经影响过许多国家,例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汉字也传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以汉字为代表特征的“汉字文化圈”(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8,421页)。这些国家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了汉字,对汉字的整体形象不会太陌生,甚至有的学生有一定的汉字书写基础,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汉字教学则要相对容易得多。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是一种陌生的文字形式,就像一幅幅图画一样,书写汉字也好似画画一般。特别是以母语为拉丁字母的学生,他们没有汉字笔画横竖撇捺的概念,往往会把自己母语中的语言字母负迁移到所写的汉字中。如把“口”写成字母“O”,把“官”的下半部分写成字母“B”,把草字头写成字母“KK”的形式。这种现象在汉字学习的初期并不少见。然后根据对外国学生学习汉字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学习笔画较少或字形结构比较简单的独体字时学生容易掌握。比如数字“一”、“二”、“三”等,还有“人”、“大”、“工”等。而汉语中复杂汉字都是由一个个部件组合而成的,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比如“赢”这个字可以拆分成“亡”、“口”、“月”、“贝”、“凡”这五个部件,因此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的汉字教学可以从汉字的部件拆解入手。关于汉字部件的拆解方法已有很多论著进行了研究,在这里笔者将只对部件拆解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一、卡片展示法
这种方法是将拆解好的汉字的各个部件用卡片表示,例如: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部件拆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将写有不同部件的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组合,由于不同的汉字组合部件会是一样,所以不同卡片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汉字。这种方法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如:
“女 亥 讠 子 扌 丁 舌 羊 氵 礻”这些部件可以组合成“好、该、孩、打、订、话、活、括、祥、详、洋”等字;“矢 乞 己 氵 口 豆 纟 去 者 页 阝 工 火 讠”这些部件可以组合成短、吃、记、法、红、都、烦”等字。
还可以给学生一些部件卡片,让他们在这个部件的左边或右边加上一个自己知道的部件,组成自己认识的汉字。如:
氵——(汉、没、汽、深、汤) 亻——(你、低、停、们、体)
青——(请、情、晴、精、睛) 艮——(很、恨、痕、狠)
第二、图片展示法
这种方法是将汉字的各个部件用图画表示。学生通过图画来记忆所学的汉字。这种方法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例如:
这幅图左边是石头,右边是上下排列的两座山,表示汉字“础”。
这幅图左边是一个牛角,后面是一只虫子,表示汉字“触”。
这幅图左边是一团火,右边是一个背包,表示汉字“炮”。
另外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独体字的展示,例如:
这幅图中一座山上飘有些许云雾,表示汉字“击”。
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能够迅速从枯燥的汉字学习中提起兴趣,会起到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图片展示法不同于“六书”中的象形文字,虽然他们都是将文字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但是象形字是有其内在造字理据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汉字的简化,现在的很多汉字已经很难从中找到造字的理据,因此这种图片展示法只是将汉字的部件通过图片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不再觉得汉字枯燥难学,反而会觉得汉字的学习十分有趣。另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图片展示法对学生的汉字记忆有相当大的帮助。
第三、字谜法
字谜法是针对学生字形分辨能力差,遗忘率高等问题所采取的提高学生辨认字形完整性和精确性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前面所介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卡片展示还是图片展示,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汉字的部件,而字谜法是通过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回忆起熟字、熟字部件或某个具体的事物,如“骂”可编为“两口并两肩,马字在下边”,“拿”可编为“人有一张口,口下有只手”等等。如果说前两种方法是汉字教学的输入过程,那么字谜法则应是检验学生汉字掌握情况的输出过程。
第四、人体/手指操
这种方法是通过人的身体或手指摆出汉字相应的形状,如“人”、“八”可以用双手的食指来展现;“大”字可以用双手向左右两边平举,两腿张开来展现等。汉字的人体展示法可以由一人,也可以由多人表现。我曾在对外汉语课堂上通过人体来表示“好”字,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我先邀请一名男学生和我共同来展示,我来表示“好”字的“女”字部分,男学生表示“好”字的“子”。首先我们面对学生,我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两腿也做交叉状,表示“女”,然后男学生双手左右平举,右脚脚尖抬起脚跟着地,表示“子”,动作摆好后让学生猜是什么字。学生开始会非常好奇,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因此这堂课的教学也是相当成功的,学生会对这种汉字展示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会纷纷要求做汉字人体展示。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由老师说出一个字让学生来表现,也可以由老师来表现一个汉字让学生来猜。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记忆,而且方便可行,不需要通过其他的教具来完成。通过课堂调查显示,人体/手指操方式展示过的汉字学生的错误率比较低,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受到人体肢体的限制,很多字无法用人体/手指表示,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文化因素
汉语中有些汉字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书写,很大的原因是这些汉字包含了汉文化因素。比如:“男”字由“田”和“力”组成,因为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田”指田地,“力”指一种用来耕地的农具,男子的力气大,耕地应该由他们来做。“取钱”、“取包裹”等,“耳”指耳朵,“又”指右手,在古代战争中,将士们常割取俘虏的左耳来计战功,“取”字的本义是割取俘虏的左耳,即“又”(右手)取左耳。以后才发展为今天使用的意义。又如:有“贝”的汉字,意义一般都跟财物有关,因为“贝”在古代曾经被当做货币使用,所以“赚钱”的“赚”左边是“贝”。汉语中很多跟财物有关的汉字都有“贝”这个部件,如“贸、财、贡、贪、货、贩、购、贿、赂、费、资、赚、贷”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中极富特色和魅力的一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渗透在汉字中的文化财富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
汉字的一直被认为是汉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本文的目的则是针对汉字教学中的难点总结分析并化难为易,将难点各个击破,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字瑰宝,促进对外汉语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2]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2期。
[3]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4]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
[5]朱宇清:《抓住汉字的特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万业馨:《从汉字识别谈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7]伍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探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8]郝晓梅:《从汉字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谈留学生汉字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9]王骏:《“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徐媛,女,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