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所创作的中篇小说《婉的大学》,是这些年来反映大学生活作品中的一篇力作。作品的艺术容量和意蕴十分丰富,给读者很强的思想冲击力。
小说以女主人公婉为线索,按时间的推移,集中展示了两个主要的生活场景:婉的家乡,婉的(大学)寝室。其他的一切人、事、景、物都是作者用心灵的镜头、艺术的胶片所摄制的现实生活的“映像”在这个场景上的投影:滔天洪水中生与死的传递;出手大方与囊中羞涩的对话;家长意志与个人选择的冲突;都市的繁华,乡村的贫穷,社会的残酷,生存的艰难,人心的杂乱,世情的冷暖……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活的漩涡,而人物就在这个漩涡里上下挣扎,左冲右突。主宰这一切的是物质和精神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婉出身贫寒,家里人靠着从土里刨出的几个血汗钱,供她上学。可以想见,这种物质条件的低劣会给她的求学之路带来多少艰难与威胁!但婉及婉的家人终于挺住了——婉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全县唯一考上北京的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婉及其父母靠着一种坚毅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物质的第一次“围剿”。然而,一场超历史的特大水灾几乎冲走了婉的大学梦:家没了,全年的收入没了,连老黄牛也因婉拴的那个死扣被洪水淹死了。不幸中也还有万幸,一家四口人能从洪魔手中逃脱。和死比较,贫穷又算什么?上不上大学又算什么?可是,婉心中的大学梦并没有死。在解放军、县里乡里的干部和众乡亲的帮助下,婉终于踏上了梦寐已久的大学路……
婉成了大学生,成了千千万万大学生中的一员。然而,刚入学时的兴奋、喜悦很快便烟消云散。在这里,作者以婉的寝室为场景,选择了独特的叙述视角,以职业的选择为切入点,将思维的钻头打入这一群大学生的灵魂深层。作者避开了情爱、友谊、理想、责任、学业这些命题(话题),而是从生存这一人的基本权利出发,把人物的心灵放在残酷的大社会的背景中,去沉浮、去摸索、去成熟、去转换。又以择业为线索,串联起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一幕幕深刻而又生动的人生剧。虽然没有显性的矛盾冲突,但字里行间却充盈着诸多隐形的深层的矛盾:老师与学生的心里错位;中文系才子准才子与文秘班靓妹肥姐间的互相抬杠;气质高雅、出手大方的校友(师姐)同“少年不识愁滋味”,满脑子玫瑰色幻想的婉们在见识、思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巨大落差……各种矛盾交织成一张生活之网,艺术之网。而这个网的“纲”,便是物质和精神冲撞,是现代商业意识与传统人文精神的较量——这是发生在人物灵魂深处的战争。在作品的结尾部分,我们看到:婉们纷纷逃离“象牙塔”,走向另一片未知的天地。韩芸芸在大富婆母亲的安排下,到美国某大学学企业管理,她像一只气球,飘然而去——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一向钟情于哲学的赵萌踏上了一条名为“自立自强”实为“做小蜜,傍大款”的人生之船。家中突遭变故(父母因受贿被捕,锒铛入狱),使赵薇这个大学生中的“贵族”也提前粉碎了文秘文凭的诱惑,并成功地俘虏了曾深受张老师恩惠且被他寄予厚望的农家学子婉:两人也像前面的萌,毅然决然地离开美丽的校园,前往南国的海滨城市珠海,去“闯荡天下”。在精神的阵地上,只剩下可敬的张老师和可怜的小芬。她们走后,只留下她一个人整理寝室里的记忆,呼吸寝室里的孤独。
对婉们的“背叛”——丢弃自己最初的梦想,我们实在有一种说不出的沉痛感。在现实的诱惑、逼迫下,婉向一种叫“物质”的东西投了降。这究竟是物质的胜利,还是婉的胜利?这究竟是她人生理想的第一次大毁灭,还是她人生目标的第一次大转移?谁也说不清。聪明的读者不会花心思去续设婉的明天,而可能会从婉们的生活轨迹中获得一种启示:传统的择业关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谁也无法摆脱社会这张大网的束缚。
物质与精神的搏斗,在无数人身上上演;
物质与精神的对峙,是无数生命的真相。
彭元忠,教育硕士,广州市玉岩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