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都有着明确的线索,对散文线索的认识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关于朱自清《背影》一文的线索,目前通行的说法是:“背影”是散文的明线,“父子情深”是散文的暗线。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妥当之处,想在此一呈孤陋,求教于方家。
说“背影”是《背影》一文的明线,是有道理的。“背影”在文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只是这里有个问题:作品第七段回忆父亲一生,“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老境却十分颓唐,还写父亲“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内容与“背影”的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被“背影”贯穿的呢?这不太好解释。
说“父子情深”是《背影》一文的暗线,是难以说通的。因为“父子情深”是作品的主题,主题当然要统帅全篇了,单从这一点看,就说“父子情深”是线索,那么所有散文的主旨不都是该散文的线索吗?显然,这样说是草率的,欠考虑的。
那么能不能找到更恰当的说法呢?这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背影”线索说是从父亲一方看的,“父子情深”线索说是从父子双方看的,那么能不能从“我”这一方来理出作品线索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一角度,就不难看出作品始终围绕着“‘我’是怎样理解了父爱的”来写的。所以笔者认为“我”对父爱感受、理解的过程应是作品的一条线索,一条暗线,作品中的“我”对父爱是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深入理解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条线索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作品的首段是倒叙部分,写的是理解父爱后的结果,因为“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是以理解父爱为前提的。
作品二、三段写“我”家当时的家境,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可理解为下文感悟、理解父爱设置了背景,可谓“患难之中见真情”。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这部分与“理解父爱”这一线索的关系。这一部分中“我”的心情是悲凉的,这悲凉来自家道的败落,来自父亲的赋闲。那么这悲凉中是否含有对父亲的一丝抱怨呢?即使没有,至少“我”没感受到父爱的温暖,没体现出“我”对父亲的理解与同情,反而还需父亲来安慰“我”。
作品四、五段写父亲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父亲细致入微的照顾为下文写“我”被父亲的“背影”感动、理解父爱作铺垫。这一部分还写了“我”在内心对父亲的关照不以为然,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父爱,甚至嫌弃父亲。这也为下文“我”理解父爱以后感情发生变化作了铺垫。
作品第六段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替“我”买橘子的经过。可理解为具体写“我”怎样理解了父爱。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而且大庭广众之下爬月台的形象是十分不雅的。父亲虽卸职赋闲,但也曾有过一定的社会地位,不管怎样,父亲总还是一家之长吧。现在只是为了替儿子做一件很小的事,竟然不怕劳累,不怕丢面子,不怕有失身份。这使做儿子的怎能不感动呢?就是天下最愚笨的脑子也会领悟其中的爱呀!
作品第七段回忆父亲的人生及对“我”态度的变化。这一部分是理解父爱后的自然延伸与深化,由于感悟、理解了父爱,“我”从而能正确理解父亲的人生,甚至能宽容父亲的缺点,充分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同情与爱怜。这里我们来看看父亲读儿子这篇作品时的情形:“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子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这是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描述的,从中我们能看出父亲因儿子的理解而激动、欣慰,“我”与父亲的感情达到了息息相通的地步。
综上可知,“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确实贯穿着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明白了作品的这一线索,我们就很容易解答前面提到的以“背影”为明线留下的问题。第七段对父亲人生的理解,是感悟理解“背影”的结果,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从侧面烘托了父爱,强化了作者对父亲挚爱的情感。
因此,笔者认为《背影》一文的明线是“背影”,暗线应是“我”对父爱理解的过程,两条线索交织着展开,且相互辉映着,将“父子情深”这一主旨表达得充分感人。
夏礼平,教师,现居安徽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