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并对“语文素养”的内容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解说。本文就从“应用·拓展”的角度来简单地说一说:如何通过仿写这一普遍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句子要仿写成功,就要符合原句“明示”和“暗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才算仿写成功。仿写并不是抄袭,而是一种模仿学习,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仿写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突出一个“多”字,因为“多”是质量的保证。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多,才便于鉴别、比较,才可以筛选,才容易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此类题目的规律和解题方法,才能生发联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要想做到“多”字,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深入体验,勤于阅读,勤于做读书笔记,至少也要经常摘抄各类语句,天长日久,方能成为一个材料富有的人.材料多了,心中有点墨了,学生自然能写出好的句子。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仿写的兴趣,也为了考察学生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我在平时上课时就会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找些例子来学。就高一学生而言,我觉得这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在各种练习中就很多。比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刻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亢奋了。
面对这样一道有“明示” 和“暗示”要求的仿写题,我没有急于指导而是给予他们一定思考、分析的时间,学生答案却让我很满意。比如:①这歌声,使凛冽的冷风立刻变得温暖了,使黑暗的天空立刻变得明亮了,使枯燥的心立刻变得甘甜了。②这微风,使火热的阳光立刻变得温柔了,使平静的湖面的立刻变得涟漪了,使烦躁的心立刻变得舒畅了。
我学生的思维反应如此之快,生活的想象,感悟远比我们猜测的丰富多彩。在这些练习中,学生的辨证思维,想象力,分析力,观察力,模仿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的加以利用,也能捕捉到学生瞬间闪动的思维火花。比如学了《肖邦故园》中关于有关故园的景物描写,就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家乡的景物特色,这时你会感觉学生特别注意其中形容词的运用。他们懂得要像作者一样用恰当的准确的生动的形容词来修饰所描写的景物。
不仅写景能提醒他们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加强观察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表达。写人的文章更能培养他们视,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了《老王》后,大家觉得文中外貌描写非常有特色,能体现人复杂的心理性格。根据大家的想法,我就让学生适时写,批下来后,果真又涌现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新火花。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男生的那种粗线条勾画人物形象,女生的那种细致白描刻画人物形象,这正是他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结果,是他们平时读书积累的一个反映。当时我感叹为什么平时的作文中没有这么生动的段落,而现在就有了呢 沉思良久,我想到了这段落的仿写是学生最想表达的时候写的,而且是有材料可模仿的。而平时专门的写作让学生很难一下子形成有效的思路。
看来以优秀的文章为范例,在对范例有精深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是形成独立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聚沙才能成塔,只有集腋才能成裘。学生的作文好了,我们的视,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说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了。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的体验,感悟中去仿写,要写一些有生活味道的句子、有创意的句子。最好能让仿写像作文一样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来,能代表一个人所独有的特征。那我们所有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也就具备了。我们期待着这美好一天的到来。
王成云,教师,现居辽宁瓦房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