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39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 杨 惠

  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讲课应讲究语言艺术,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学生听后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课堂上语言干涩,东拉西扯,罗嗦重复,堆砌辞藻,就会使学生听后索然无味,不得要领,如坠云雾。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怎么讲究语言艺术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应是规范化的并具有启发性和文学性。规范化语言就是要符合语法,合乎逻辑,词句完整简洁,没有语病的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化是语文教师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启发性语言,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语言。他要求教师设疑提问,掌握提问的艺术,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文学语言,就是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的语言。
  语文教师应该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富有文学性的语言。特别是教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力求通过自己富有文采的讲述,把学生领进作品所描述的各种艺术境界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教《香山红叶》《海滨仲夏夜》《春》《济南的冬天》一组教材时是这样开讲的:“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美。可是大自然的美,又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还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健壮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好像把这些美都包含其中,而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美的难以描绘。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它展现着不同的美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组散文,正是写我们祖国不同地方的春夏秋冬的美色。”这段精彩的开场白,语言规范,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感受自然美的强烈感情,而且也将学生引入追求文学艺术美的王国。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两个知识相仿的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同样的学生,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课堂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一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这就是不同的教学语言所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节奏感,要富有激情。讲究节奏感,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快慢适当,张弛结合,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讲课速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候教师说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有时候一连串的排比句子说的极快,同样是引起学生的重视。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时候小声音学生反倒更感兴趣。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话,会说的能把人说得笑起来;不会说的能把人说的跳起来。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别人富有节奏感和激情的讲话,喜欢别人疏密相间的发言。作为语文老师。对于这一点课堂教学时尤为重要。
  三.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辅以身体语言
  课堂上,身体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呆板无趣,怎么可能希望学生课堂上兴致勃勃呢?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兴趣,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讲课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要自然大方,不要矫揉造作。教师的躯体动作应力求稳重大方,轻松自如,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手势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在听魏书生老师的课,一位女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太小了,魏老师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声音一下子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魏老师:“你怎么一比划,她的声音就大了那么多呢?”魏老师回答:“我是像扭电视机的音量按钮开关那样向她打的手势呢。”可见,魏老师的这个手势不仅引起了学生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极大兴趣。课堂上,老师打手势应做到自然、舒展、摆动幅度适宜,力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美的感受。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加强身体语言的运用。
  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思想共融共鸣的过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力求掌握运用好课堂语言这门艺术。
  
  杨惠,教师,现居江苏沛县。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