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是近三年来中高考作文的命题主流。这类作文时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思想的一种命题形式。此类型的作文对于学生的审题与立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查学生对生活是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悟与思考。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一类型的作文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也衍生出更为丰富的类型:如关系型、寓意型、思辨型、演绎型、图形结合型等,近期又有一种象征型话题作文悄然步入我们的视野。
象征类话题作文题目的设计,一般对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作适当阐释,然后指出这个事物(或现象)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存在,要求习作者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特点是: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事物(或现象)已经超出了其本义,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这就要求习作者从“此”物见出“彼意”,由“个别”事物引申到“普遍”事物,透过现象看到它的象征义,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
此类作文的立意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话题的关键句,弄清话题中的事(物)象征了什么,明确话题的指向,确定思维的走向,这样才不易偏离话题。可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在拿到此类考题时感觉读懂话题的材料,对于具有象征性的物(事)的象征义与话题的关联把握不准,最终导致立意出现失误。
例如:文题《心中的阳光》导语:阳光是什么?它既是大自然播撒在我们身上的温暖,也是生活中照耀我们心灵的光辉,有时可以简单到只是温暖人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一个拥抱…它留存于我们心底,让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充满感动与力量。你心中的阳光是什么?请告诉大家。
在这个作文题中“心中的阳光”可分解成两个要素“心中的”和“阳光”。首先,学生在作文中要具体表明“阳光”是什么,能赋予“阳光”具体象征涵义;其次,既然是“心中的”,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揭示“阳光”的特殊涵义这个层面上,这缕“阳光”须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投射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感悟;最后,如能自然地写出“阳光”给“我”带来的影响,在立意上又拔高了一层。学生在写作时却易出现以下两种误区:
①象征义不明确;例如:有的文章前面叙述奶奶对晚辈无私的爱是“阳光”的象征义,文章后面“阳光”竟然是风雨之后的成功;或是文中出现多个涵义的阳光,前面是陌生人友善、助人为乐,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精神,又没有用议论来点明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②立意陈旧乏善可陈:绝大部分的学生将“阳光”的象征义确定为亲人、朋友、老师的关爱与帮助,立意雷同的太多。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象征物的特殊涵义的思考缺乏经验,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上如果能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敏捷的“下意识”,才能在此类型作文的构思中做到:“立准意”,“立新意”。
“立准意”:对话题做“立体化”解读。所谓“立体化”解读,就是对话题解剖,把话题中的关键词句分解出来,然后与象征物(事)结合起来审视与思考,才能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从而准确立意。
例如:(2008年杭州)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请以“日历”为话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①审材料:从打开写作思路的材料来看,命题人不是从实物这个角度来诠释“日历”。材料从非常抽象的高度对日历的一种功能进行了解释,“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把“日历”变成了“生活的日记”,努力引导学生书写的对象是“生活”;材料中的一组排比“当你翻过一页时”更明确地提示了学生选材的范围(过去、现在、未来)。
②悟涵义:本题的象征物“日历”具有形状、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从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明确命题人指向的是功能特征。然后我们将从具体到抽象去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去领会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如:从生活的角度去引申,过去的日历是过往的生活,虽已消逝但值得珍惜,今天的日历是当下的生活必须牢牢把握,明天的日历是要展望的生活,应精心规划。
根据以上步骤我们就不难领会出题人的意图,从而准确的把握了本题的立意的方向,围绕“日历”写生活故事,围绕时间抒发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立新意”: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即第一次想到的立意太陈旧、第二次想到的立意太规矩,都不能用,只有第三次想到的立意才有可能有新颖的创意,方可使用。可见只有在每次习作前要做足功课,开拓思维,比中选优,才能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写出高屋建瓴的文章来。
例如:以“台阶”为话题,说说“台阶”让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①迁移法:由物及人或由人及物(根据其相似点进行迁移)——由台阶想到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
由表及里(心中的……人生的……)——由台阶想到每一次的挑战就好比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台阶,战胜它就上升了一个高度。
由此及彼(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由台阶想到了山、楼房,这些高物代表着攀登和进取的精神。
②找特点:根据事物的外观、用途、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角度,确定立意。
外观——台阶通常向下容易向上难;
用途——一步步拾级而上说明做人要踏踏实实。
③思辩证:正反立意,辩证思考。
台阶既能上楼也能下楼——既能帮你进步又有可能成为你的退路。
④忆词句:回忆与之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俗语、歌词、流行语来寻找立意的切入点。
“给别人一个台阶下”(俗语)说明人与人交往是要学会让步学会宽容。
当然写前指导应视写作训练的不同阶段和进程,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初始阶段可以教师的讲析示范为主;随后教师则以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为宜,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最后阶段则以学生自我分析(默思)为佳,因为立意思维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独立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其效果还得靠每个学生的独立写作成果来验证。假对如上所述这些立意方法只是简单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话题做机械地分析图解,那无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应该让学生通过切实有效地“操练”形成一种敏捷的“下意识”思维习惯,这样的立意训练才是避免写作“模糊状态”的必备兵法。
徐群,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