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中发现: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包括诗歌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使得“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种用时短、见效快、以培养学员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在离开教员、离开学校之后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意图为改进诗歌教学提供一条新思路、一些新办法,并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一.概念诠释
“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教给学员诗歌鉴赏的程序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进行诗歌作品鉴赏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教授诗歌鉴赏的程序和方法,使学员按照既定的诗歌鉴赏的程序[1]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地完成鉴赏诗歌作品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程序、步骤,掌握几种常用诗歌鉴赏方法。在培养学员诗歌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员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高尚的道德修养,求新求美的气质、突破传统的求异精神,以及不拘一格的形象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
三.理论依据
(一)方法知识理论。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应对知识进行筛选,把智慧价值高的知识传授给学员。方法知识是知识的最高提炼,是覆盖面最大、共性最强的知识,是一种智慧因子最活跃、智慧价值最高的知识。它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共通性,可以增进思维力,具有迁移性和再生力。知识转化为智慧,是靠方法来调节,知识不借助或通过方法,知识就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惟有智慧价值高的知识才能升华与内化为素质。[2]
(二)方法教育理论。方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方法的知识只是死的知识。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只有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才能把知识学活用活,才能不断主动地探究学科知识的前沿领域。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怎样把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怎样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高的分数,更能带走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与方法,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3]
(三)“学会学习”理论。“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4]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5]军队院校教育理论也指出:应“注重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并把它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把它作为创立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6]军队院校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规定: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培养学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大学员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参与度与主动权。
(四)发教学理论。启发教学理论认为: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不在教员讲了多少,而在于学员学进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员处于主体地位。教员要千方百计地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员的主导作用是围绕学员的能动作用展开的,离开了学员的能动作用,教员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员主导作用的完全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员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7]
(五)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读者及其具体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中心地位。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读者不仅仅是鉴赏者、批评者,而且还是作者,因为批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生产。”[8]接受美学“强调研究读者的重要性,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的重要性在于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充分调动能动性和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从作品中能领悟出意想不到的意义来。”[9]
四.教学程序
预备阶段:熟记有关概念,掌握鉴赏工具。
第一步骤:分析语言技巧
①疏通文字 领会诗歌内容
②了解技巧
③领会内容
第二步骤:运用形象思维
①技术准备 拓展诗歌意境
②诵读训练
③思维拓展
第三步骤:了解相关背景
①作者情况 全面鉴赏诗歌
②时代背景
收尾阶段:作业、交流,小结、讲评。
预备阶段,要掌握诗歌鉴赏的相关概念。谙熟诗歌鉴赏的相关概念是运用“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员提供诗歌鉴赏时需要用到的相关概念的材料,包括“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方法”、“形象思维”、“联想”、“想象”、“共鸣”等;向他们说明记忆这些概念的目的、意义;帮助学员理解并记忆这些概念。对学员来说,一是要明确熟记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力求把这些概念背得滚瓜烂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在首次进行诗歌教学前,应专门拨出一定时间做这项工作。笔者称之为“磨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之意。这项工作可集中进行,亦可随着教学的展开根据需要相机进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每次开始学习之前亦应视情况复习相关概念。
第一步骤——分析语言技巧,领会诗歌内容,分为三个环节。一是疏通文字,即了解各字、词的含义;二是了解语言技巧,即懂得成份省略、语序倒置、词语借代、互文、双关、用典等表现手法;三是领会诗歌内容,包括诗歌中的人物、身份、经历、心境、思想、感情等。三个环节均先由学员通过预习自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员串讲、师生讨论、对话等方式完成这一步骤教学任务。
该步骤的教学目的是扫除文字及语言技巧方面的障碍,使学员初步领会诗歌内容。
第二步骤——运用形象思维,拓展诗歌意境,也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技术准备,即研究、确定朗读诗歌作品时的基调、感情、风格、语气、节奏、共鸣位置、旋律、配器、画面诸要素的具体内涵。以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二是诵读训练,即根据确定好的各朗读要素的内涵,由教员带领学员逐段进行朗读、体味。三是思维拓展,即在诵读训练及其它学习鉴赏活动(“挖金子”——“分享宝藏”、“当导演,写脚本,说电影”、“八方联缀”、“物我对话”等)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等形象思维对诗歌内容作进一步的体验、品味、感悟。
该步骤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技巧,提高联想和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使学员从更深、更高的层次把握诗歌作品内涵、意蕴。
第三步骤——了解相关背景,全面鉴赏诗歌。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况和思想倾向,诗篇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等。在这一步骤中,教员的主要工作是为学员提供相关资料和相关条件,可由学员课中或课外自学,必要时可由教员择要介绍,或采用其它方法使学员掌握。这一步骤的位置可灵活处置,可安排在任何需要、适宜的地方。
这一步骤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更加全面、深入,更加准确地理解、鉴赏诗歌作品。
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第一步骤为鉴赏的基础,第二步骤是重点,是对鉴赏的深化和升华,第三步骤是补充、拓展。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收尾阶段,是对全课的总结、提高。意图通过作业、交流的方式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提升;通过小结、讲评,使学员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理性分析,肯定成绩、查找不足,以利再战。
五.优势特点
(一)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内在逻辑规律。“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注重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10]“只有采取适合该学科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11]“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采用的,由王吉尧主编的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中现成的诗歌鉴赏方法,即遵循并反映了人们进行诗歌鉴赏的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在首先读懂诗歌的文字,了解诗歌的语言技巧,真正领会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使鉴赏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最后通过了解相关背景材料,实现对诗歌更加全面、深入的鉴赏。因此,本教学模式在内容方面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多种模式组合,形成优势互补。有关专家指出:“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创新,在于各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补充、合理组合。”[12]在“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中,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合理组合:既有理论教学基本模式中的学导、对话式教学,也有实践教学基本模式中的教练、演示式教学。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智能的开发和思维训练的优势;对话式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色彩,使学员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发生器的优势;教练式教学模式中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易于形成技能、内化为素质的优势;演示式教学模式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掌握的优势等,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一齐发挥作用,实现了优势互补。
(三)把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知识、方法结合教。湖北经济学院的彭书雄老师旗帜鲜明地指出:“在文学教育中,要把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13]该模式以程序和方法知识为主线安排教学,以诗歌作品内容的教学为辅线,在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程序性的操作流程的同时教授学习内容,将方法知识的教学渗透在作品内容的教学之中。学员边学方法边学知识,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也掌握了学会知识的方法。以前学员学习鉴赏诗歌,苦于不知道从处何入门,不知道具体路径,不知道如何拓展、深入。本模式,三个步骤,简单明了,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学员学习掌握方便快捷。
(四)以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自主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员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员教出来的,而是在自主学习中发扬出来的,是内化的结果。”[14]“把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终目的,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进展。”[15]大学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16]“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三个步骤8个环节中,完全靠学员自学或以学员自学为主的就占据了6-7个,使学员的自主学习完全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突出创新思维的训练。现代军校教学应是让学员学会思维的教学,而非知识的堆积。“在传授知识中教会思维,发展智力”[17],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对理论教学的要求。在“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的第二步骤中,除安排在诵读中培养、训练学员的联想、想象能力外,还设计安排了专门用于训练学员形象思维,即创新思维的几种教学法。力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合乎规律地去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让学员学会思维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18]从这一点上说,本模式即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超越。
(六)突出诵读教学。在“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中,诵读训练是模式中一项必备环节。这是因为,一,诵读是最适合诗歌教学的方法;“用诵读的方式学习语言是汉语言作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9]“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强调对作品的品味涵咏、反复诵读。”[20]二,通过训练可提高学员的口语、态势语表达能力,并使这些能力内化为素质。“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的第二步骤,其中两个环节都是用于进行诵读训练的,选择其它教学法也应是在诵读训练的基础之上进行,这项内容是铁定的、不容省略的。
(七)学员自我评价的参与,使教学过程出现良好的反馈机制。在收尾阶段,学员在小结和讲评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活力,改善学习的进程;还可以减轻单纯由教师实施反馈控制而增加的沉重负担,有助于教员调节施教行为。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作为反馈机制的机理,使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发挥。
六.注意问题
(一)应作好导学工作。使用此模式教学前应向学员说明采用该模式的目的、意义,让学员了解模式的特点和基本方法,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要向学员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二)须使学员熟练背诵三个步骤。由于“教程序、给方法”诗歌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步骤就好比开启进入诗歌殿堂大门的钥匙,只有掌握好这把钥匙才能实现对于诗歌的鉴赏。
(三)灵活调整教学步骤。“教学要有程序,但要避免程式化。”安排教学步骤,既要努力探寻教学设计的规范类型和标准,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程序符合科学性,又要发展变化,避免落入僵化的窠臼。[21]本模式中的各个步骤只是基本顺序,只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步骤和环节亦可合并或省略。
(四)应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全面、整体的观点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中,一般应以一两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渗透其中,以便取长补短,发挥整体综合的效应。[22]
(五)注意把握教学时间,应预先对教学活动作出大体设计安排,以免顾此失彼,影响教学质量。
在笔者对曾亲身参与该模式教学的2006级本科学员做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4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1份。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不好的无,一般的1人,较好的12人,很好的28人,占到64%。认为该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60%的5人,80%的30人,100%的5人。从这些数字来看,大多数学员对模式给予了肯定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吉尧.大学语文[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92-95.
[2]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军校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92-95.
[3]阮兢青.学习与探索——新时期若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1:130.
[4]转引自孙培青等.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99.
[5]转引自孙培青等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99.
[6]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340-341.
[7]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军校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189-190.
[8]鲁定元.文学教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91.
[9]元泽.接受美学与对话式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0):51.
[10]吕云峰等.军校教员教学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10):277.
[11]朱如珂等.现代军校教学新论——军校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195.
[12]朱如珂.现代军校教学新论——军校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03.
[13]彭书雄,光明日报 2006-05-10 00:46
[14]、[17]、[18]朱如珂.现代军校教学新论——军校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346、249、32.
[15]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91.
[16]王殿璋:《大学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4.
[19]、[20]魏建。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1、19.
[2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75.
[22]李定仁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田艳红,武警太原指挥学院教授。